“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已经走到了第19届。19年来,百强企业的总体规模不断扩大,大公司相继涌现,经营状况明显改善,研发水平逐年提高,融入国际化趋势进一步加强。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作为行业的骨干和龙头,在信息产业高速发展的进程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入围标准持续提高
伴随着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的入围标准也在不断提高。第1届百强企业的入围底线营业收入为4000万元,而第19届提高到11.7亿元,是第1届标准的29倍。
百强规模不断扩大
1987年,第1届电子信息百强企业营业总收入为169亿元。2005年最新评出的第19届百强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8158亿元,是第1届的48倍,与第18届相比,同比增长23%;实现利润总额332亿元,同比增长17%;上缴税金270亿元,同比增长17%;完成出口交货值1854亿元,同比增长25%。
在国家重视和各种支持政策的有力推动下,百强企业抓住全球经济增长对IT产品和服务扩大需求的机遇,加快创新改革,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2004年,百强企业保持平稳快速增长,总体营业收入规模继续扩大,同比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20%~30%之间。电子信息百强中骨干企业营业收入规模继续扩大,对百强整体和全行业拉动作用不断增强。
品牌公司相继涌现
19年来,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在行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骨干作用。在信息产业部电子信息产业大公司战略的不断推进下,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大企业集团开始形成。一些百强企业在扩大规模效益和技术创新、机制创新等方面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生产继续向骨干企业集中,人才向优势企业流动,市场份额向品牌产品聚集,形成了一批在某一产品门类专业化程度较高、规模效益明显、具有一定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公司。
电子信息百强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营业收入超过百亿甚至千亿元的公司不断涌现。2004年,海尔实现营业收入1016亿元,继续排在第1位,第2名至第5名依次为京东方科技451亿元、TCL集团421亿元、联想419亿元、上广电340亿元。
经营状况平稳发展
从资产经营状况来看,2004年电子信息百强企业资产总额达到6512亿元,同比增长16%,净资产达到2582亿元,同比增长17%,实现了资产保值增值。全年资产收益率达到4.12%,比上届下降0.8个百分点,营业利润率为3.33%,下降0.4个百分点;总资产周转次数为1.24次,比上届提升了0.03个百分点,应收账款周转次数也有所增加,达到7.76次,比上届提高了1.25个百分点,但存货周转为12.02次/年,比上届下降1.91个百分点;百强企业总负债达到3930亿元,资产负债率为60.4%,与上届持平。
在企业整体效益回升的带动下,百强企业上缴税金稳步增长。2004年1月-12月份累计上交税金264亿元,同比增长15%。百强企业累计上交税金占全行业的比重达到70%左右。全年上交税金超过5亿元的企业达到13家,比2003年增加6家。其中,Huawei、ZTE、海尔、TCL、广东美的上交税金均超过10亿元,分别为38.1亿元、25.1亿元、19.9亿元、16.8亿元、12.8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37%、13.0%、12.0%、-2%、155%。此外,上交税金增长较快的还有南方高科、广东格兰仕、威海北洋电气、深圳创维、深圳华强、河南安彩等,以上企业同比增速都在100%以上。
2004年,电子信息百强中利润总额超过5亿元的企业有18家,比2003年增加6家;利润总额超过10亿元的企业有7家,其中,Huawei50.2亿元,海尔集团18.2亿元,联想14.8亿元,上广电集团14.4亿元,ZTE14.2亿元,京东方科技13.1亿元,比亚迪11.5亿元。联想、熊猫、海信、康佳、创维、深圳华强、上海贝尔阿尔卡特等企业的利润总额增速都快于营业收入增速。
在相对盈利能力方面,2004年,电子信息百强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超过5%的企业达到35家。营业收入利润率超过10%的企业有7家,分别是广州无线电集团、东软、比亚迪、Huawei、生益科技、航天信息、飞乐股份。
加大研发促生新品
2004年以来,电子信息百强企业更加重视技术创新,加大研发投入,新产品开发不断取得进展。全年百强企业共投入研发经费393亿元,比上届增长53.5%,研发投入强度(研发经费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4.9%,比上届提高1.1个百分点。研发投入增强了电子信息百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据2004年6月30日公开的专利文献统计,中国本土电子信息企业专利申请量排名前3位的分别是海尔、Huawei、广东美的,申请总量分别为3251件、2162件和1180件;从发明专利来看,Huawei以1750件名列电子信息百强企业第一名,占Huawei专利申请总量的80.9%。各企业加快新产品开发,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如TCL移动通讯推出新款集智能手机、车载电话、汽车检测仪器为一体的“神典e767汽车手机”;康佳集团开发出三款“艺术电视”;夏新电子的一款液晶电视LC-17HWT1在第3届中国工业设计论坛上荣获“产品设计创新奖”金牌等。
产品出口加快步伐
2004年,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高举国际化大旗,“走出去”取得了新的进展。2004年3月,联想集团成为国际奥委会全球合作伙伴,12月收购美国IBM个人电脑业务。品牌战略和“走出去”战略推动企业参与全球贸易和投资,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TCL通过收购汤姆逊彩电业务和阿尔卡特手机业务,构筑未来在数字电视和3G领域的竞争优势;Huawei、ZTE的海外通信市场开拓已由发展中国家延伸到欧洲的荷兰、西班牙等国;在印度市场,海尔开发生产的医用低温柜从欧洲各大品牌手中扩大了市场份额,一举成为印度政府卫生部门采购的专用产品。随着生产规模的飞速发展,尤其是研发能力的急剧增强以及多年国际市场经验的积累,部分企业已经具备以自主品牌大规模出口的实力。2004年以来,虽然中国彩电出口遭受反倾销等各种因素影响,但大部分企业尽快掌握并有效利用WTO相关规则,继续加大产品的出口力度以及与跨国的合作深度,带动了出口的持续快速增长。去年1月-12月,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完成出口交货值1900亿元,同比期增长37%。
2004年1月-12月,主要电子信息出口企业出口交货值大多保持了快速增长态势。如TCL完成出口交货值181亿元,同比增长42%;上广电完成158亿元,同比增长29%;深圳华强完成111亿元,同比增长36%;熊猫集团完成90.4亿元,同比增长18%;海尔完成84.3亿元,同比增长72%;广东美的完成89.3亿元,同比增长115%;Huawei完成85.5亿元,同比增长130%。此外,ZTE、京东方科技、上海贝尔阿尔卡特、侨兴、清华同方、南方高科、浙江浙大网新等企业的出口均保持了较快的增长。
产业结构日趋集中
如今无论是在全球范围还是在中国,都出现了电子信息产业向地区集中,向优势企业集中的趋势。从1987年到现在,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总体规模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占行业的比重不断提高。电子信息百强企业排序的动态变化已经成为纵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窗口。数字最能直观地表现增长的速度,在1987年第1届电子百强排序中,上海电视机一厂以销售额5.75亿元夺魁。而位居第18届百强企业首位的海尔集团在2004年的营业收入达到了1016亿元,规模是19年前上海电视机一厂的177倍。
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作为电子信息产业的主体,其结构调整将带动整个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19年来,百强企业在自身结构调整方面一直走在行业的前列。在产品结构上,20世纪80年代主导产品是电视机、显像管、收录音机等产品生产企业,如1987年-1992年电子信息百强前5名都是彩电类企业;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电子百强企业变成以通信、计算机、家电和新型元器件为主导产品的多元化结构;1999年以后,计算机和通信企业占电子信息百强企业的份额开始增大,体现了中国通信类产品已成为拉动信息产业增长的主导行业这一特点。当前,许多企业已开始向网游、数码相机、高端彩电等附加值高的产品领域延伸。在企业经济类型结构上,百强企业已从过去单一国有经济成分为主,演变为以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协调发展的格局。这些都符合了电子信息产业结构调整要以推进信息化建设为契机,加快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在发展中主动调整、在调整中加速升级的新要求。
电子信息百强企业的集中度进一步提高,为实施电子强国战略和带动产业做大做强奠定了基础。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提高,对全行业的发展和做大做强发挥了有力的支撑作用。
19年来,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综合实力大幅度提高,但与国际跨国大公司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如营业收入在总量上与跨国公司还有很大差距,受其制约,企业的研发投入受到了影响,使得企业创新能力不够,缺乏可以带来高额利润的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等。而研发能力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企业要长久、持续地赢利,就必须在技术创新上有独到之处。
2004年,电子信息百强企业通过调整发展战略、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大力开拓市场,为信息产业快速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为了保证电子信息产业持续快速增长,要进一步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积极实施大公司战略,继续抓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行业管理工作,重点支持有良好经济效益、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新一届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必将在2005年再创佳绩、再立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