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鹏雷
“大腕”李诚儒(《重案六组》中饰大曾)曾经“人生几度秋凉”,在成为一个著名演员之前,他在商场上大起大落。曾经,他通过做服装生意、炒外汇而暴富,“自己的心态一下子非常膨胀”。一次坐电梯,电梯小姐说“先生好”,李一看说,“态度这么好”,随手就给了100美元小费。
回顾那段生活时,李诚儒说,“财富上升得太快,但别的东西如修养、素质、文化等等没跟上。”他认为,这是其最终折戟商场的根本原因。
如今,国际化已经成为中国企业的重要目标,而TCL、海尔、Huawei、ZTE、联想这些企业都已经开始把产品卖往世界。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意识到李诚儒式的风险:在业务国际化之后,其他方面是不是也跟上了?
中国企业要成长为像IBM、Microsoft、GE、麦当劳那样的全球化企业,需要积累的东西太多了。以沃尔玛为例,很早就开始在美国以外的地区开设卖场,但这并不能代表“国际化”。真正能体现这一点的是——其供货商中有80%来自中国,而其在全世界每开一家店子,都会给当地带来一批就业机会,为当地政府缴纳大量税收,并积极参与世界各地的公益事业。
中国要屹立世界,同样需要一批像沃尔玛这样屹立于世界的企业。笔者曾经设问过:20年后,谁能够真正代表中国企业?现在,我们也需要考虑这个问题:要真正成为国际化的企业,我们还需要做什么?
我们认为,像海尔那样把品牌竖立在纽约街头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必须具备国际化的心态和胸怀。这不仅要求企业要在“外部”实现国际化,如品牌、供应链、公共关系,而且,更要实现“内部”国际化,在管理、人力资源、财务、公共关系等问题上全面国际化,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国际化血统的企业。
从商业的角度而言,也要超越朴素的民族情结,具有更高、更宽的视野,真正放眼全球,用国际化的思维决策,锻造品牌,使一个国际化的品牌真正具备国际化的内涵。
我们要做的工作很多。穿上了西装,只是有了国际化的面孔,“思维方式以及白衬衫、领结都得能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