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玲
带着10款台式机和16款笔记本,这回海尔要玩真的了!
自1998年宣布进军IT业绩不佳后,“二进宫”的海尔吸取了第一次失败的教训,重新出发选择了差异化策略,一口气推出26款涵盖高、中、低档的产品。
1998海尔与诸多家电厂商一样,宣布向IT产业延伸,推出自己的品牌电脑。但是,经过一翻打拼,海尔却栽了个大跟头。据媒体报道,海尔在电脑业务上直接亏损5000万元,总计亏损达9000万元。
但是海尔没有彻底退出IT业务,选择了蛰伏等待机会。2003年海尔CEO张瑞敏再次提出了海尔向IT产业进军的口号,并且在PC产业进行了第二次布局。
“海尔的目标是认准了产业再进军,进入后的目标就是第一名。”经过近两年的重新布局,海尔认为目前开拓国内市场的时机已经成熟。
海尔“新四宠”PC
在传统的冰箱、洗衣机、空调等白色家电业务都在国内市场取得领头羊的地位后,海尔集团高层开始思索哪些新业务能够继续推动海尔集团高速向前发展,PC、通讯、整体厨房和平板电视跃入海尔的视线。
“集团高层每年制定的增长目标都是很高的,但是在目前情况下,传统的白色家电海尔已经占据了市场领先地位,这就要求必须有新业务来拉动增长。”海尔原华东区总经理、目前担任海尔商流部部长助理的鲁中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全球PC将是一个巨大的市场,这也关系到未来的3C融合,这一块业务海尔是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日、韩很多企业都是这样做的。”
海尔集团希望这次进入PC产业也把海尔集团打上IT企业的标签,便于自己以后在3C领域的布局。
据了解,包括PC在内的四大新业务,海尔集团从人力资源方面进行倾斜,希望这四块业务能够早日成为海尔的核心业务。海尔集团副总裁周云杰负责坐镇PC业务。周云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第一次进入PC产业时,海尔电脑只用了海尔这个品牌进行运作,集团的管理平台、物流平台等资源都没有运用上。“这次再做电脑,我会把集团管理优势带进来,如ERP、CRM、呼叫中心平台、数字服务平台等,电脑就可做到不花钱而拥有了先进的技术。这种优势是很多企业想做又不得不放弃的,因为投入太大,但对海尔来说,反而是一个优势。”周云杰也表示,当时海尔正在努力把白色家电业务做到全球第三,对PC产业也没有投入大的精力。
“海尔的优势就是可以在短时间内很快把量做上来,达到规模效应。这比许多不具有规模的企业有优势。”鲁中间表示,未来PC产业的规模效应要凸现出来,消费者需要什么样的产品就能提供什么样的产品,这样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取胜。
海尔也尽量开始运用自己的规模效应,先走大客户路线。在这次推出多款新品之前,海尔已经接到了多起大额的PC订单。
2004年3月,5500台海尔笔记本和台式电脑,登陆法国市场。同月,5000台海尔电脑出口澳大利亚,这两起成功的海尔笔记本订单让竞争者都羡慕不已。但是海尔在台式机上最近也有新的斩获。
今年5月11日,在山东省信息产业厅支持下,海尔电脑、Intel、网通三大巨头在济南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宣布携手推动山东省信息化建设。在这次合作中,海尔宣布启动“OneHome/OnePC”计划,以实现山东省每个家庭拥有一台家庭电脑的目标;同时海尔联合招商银行、网通联合农村信用社,共同为农村用户提供分期付款购买电脑。这也是一个庞大的计划,如果最终能够落实的话,将带动海尔电脑销量大幅攀升。
据了解,截至目前,海尔电脑在山东省实现了安装4.6万个村,今年预计将达到5.2万个村,海尔电脑已经在城乡市场获得了极为广泛的应用。在大客户渠道见效后,海尔这次推出的共26款新品则面对普通消费者。希望依托海尔的渠道能够再次获得成功。
海尔第二次做局国内PC大佬岂能安枕
1998年,海尔与TCL、创维、海信等诸多家电大佬一起纷纷扛起PC产业大旗,进军PC产业。海尔计算机事业部下专门成立了海尔电脑有限公司、海尔3C连锁有限公司和软件有限公司,负责经营海尔电脑。此后3年,海尔电脑虽销售有所上升,但是总体上仍然是亏损。最终海尔对PC业务进行了冷处理,此后基本上在PC业务上没有什么大动作。
2001年底,海尔集团放弃电脑制造,改请台湾两家厂商做OEM。几乎同时,北京、成都等地的海尔电脑开始断货,2002年上半年,海尔电脑各地办事处关闭,海尔电脑的接单、销售管理和综合服务改由海尔计算机工程有限公司接管。2002年3月,海尔3C连锁有限公司被注销。
随后据媒体披露,海尔集团在电脑业务上直接亏损5000多万元人民币,总计亏损超过9000万元。
但是2003年海尔集团CEO张瑞敏再次提出了海尔向IT产业进军的口号,并且动用海尔集团资源对PC产业进行了第二次布局。张瑞敏2003年低调地参加了台湾Computex大展,并在3天行程内闪电接触了全台湾几乎所有的大型IT企业,会晤的厂商包括电脑、芯片、LCD显示面板、手机、DRAM、DVD等领域,并与企业董事长级别高管密谈IT业务合作。后来选择台湾的大型ITOEM厂商宝成作为合作伙伴。
据了解,海尔对宝成在OEM领域的成本控制爱不释手,宝成则欣赏海尔强有力的大陆品牌,双方可以说是一拍即合。
2003年第一季度,双方共同出资3000万建立的海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在上海开业,原海尔计算机事业部全部并入上海海成。后来双方又在广东东莞投资12亿美元,在苏州投资15亿美元,建设大型工业基地。“12亿加15亿等于27亿美元,27亿美元等于新台币1000亿,新明基就差不多1000亿。”海成高层人员已经暗示新公司的目标要超越明基等PC领军企业。据了解,双方合资后宝成负责产品设计、开发和成本控制,海尔担纲产品在大陆市场的销售和售后服务。
在这次充分的布局后,海尔集团希望PC业务能够在短时间与白电一样,成为海尔的核心业务,目标直指市场占有率第一。但是面对联想等诸多PC大佬,重新出发后的海尔能否如愿以偿还需要时间来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