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运营商的所有客户中进行分门别类,金融客户也许是其中合作历史最悠久、对业绩影响最大的一个客户群体:从前,遍布城乡各地的各大银行储蓄所是电信数据专线业务的最忠实客户,正是他们在互联网兴起之前撑起了数据通信的一片天;如今,运营商所谓“综合信息服务”的一些尝试,比如多功能终端、语音导航门户等初期瞄准的客户也是金融行业,他们的选择决定了这些产品能否一炮打响;未来,运营商寄予厚望的许多新兴业务和服务方式,比如移动支付、电话付费等也都要靠银行的大力支持,没有银行的许可,就没有这些业务。
运营商与金融客户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日渐相依并存的生存状态,是“综合信息服务”时代,运营商与行业客户关系的最好诠释。
营销:关系挂帅到能力挂帅
曾在山西一家运营商负责大客户拓展工作的牛海平先生告诉《通信产业报》记者:“从传统上来说,运营商与金融行业客户建立关系,常用的手段有三种,目前都面临困境。”他解释道,第一种是靠紧密合作的人际关系,但是这种关系可遇不可求,尤其是在当前各个公司运作越来越规范的情况下,单凭人际关系已经很难赢得客户;第二种就是价格战,这是一种既伤己又伤人的下下之策,有长远眼光的运营商不会采用;第三种是被称作“互为大客户”的办法,在与金融、保险等单位的合作中,以自身的人员福利和资金为条件,换取对方对本企业电信服务的采购。
一般说来,每个地区主导的运营商往往对第三种合作模式情有独钟。中国网通市场经营部的王丽君就告诉记者,由于各大国有银行总部多在北京的关系,网通在赢得银行信息系统建设项目的过程中,占了很大的便宜。但是她也表示:“‘互为大客户’并不是万能的,且不说能采取这种方式的客户只有那么几家,而且总行同意的事,分行也不一定积极。”
王丽君告诉记者,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当前形势下,拓展金融客户,只有一种方式最有效,那就是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挖掘客户内部信息化建设需求,主动提出符合客户实际情况的信息化建设方案(内部网建设、网站建设、管理程序构架等);发挥运营商综合业务的优势,将宽带、小灵通、固话、增值业务(会议电话、网视通)灵活组合,引导客户应用新的通信业务,满足客户个性化的需求。归根到底,要想得到金融客户的认可,运营商必须实现内涵式经营和“1对1”服务,通过推进大客户网络升级服务,提高客户忠诚度,传统的关系式营销模式已经不再被金融客户所看好。
业务: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
与新的营销模式一起到来的,是金融客户的“综合信息服务”变得日益精彩。
北京网通市场推广部的肖先生描述了这种现象,他举例说,以前固网运营商的数据专线服务是大客户市场“旱涝保收”的业务,但是现在中国电信、移动、联通乃至广电部门的光纤不断地在蚕食着原有的本地网络用户,而新的信息服务项目又层出不穷,使市场充满了变数,数据专线服务反而成了最没有增长点的金融客户业务,许多新业务具有更好的前景。
目前,移动运营商是金融业的一股生力军,已经遍地开花的“银信通”业务,可以让银行通过移动电话,利用ChinaMobile、中国联通等通信网络的中文SMS方式为客户提供账户信息、账户查询等产品,为银行提供了一种新的服务手段,也使移动运营商在其中得到了增长空间。
河南移动的一位人士告诉记者,在金融行业中,河南移动积极抓住两个主要环节:一是识别客户需求变化,努力做行业应用的引领者。公司根据客户消费需求变化,开发了一系列手机电子商务业务,如移动POS、小额支付、手机自动售货机、彩票投注等。使得移动数据业务在金融业实现了大发展。二是打造精品价值链,做产业生态圈的整合者。
与此同时,固网运营商也不甘被蚕食,王丽君告诉记者,中国网通正在酝酿推出一种信息导航、缴费查询等功能为一体的智能终端,其首选客户群就是金融业。
在面对金融客户的服务中,业务捆绑的方式被越来越多地采用,这带来了更广泛的产业链参与,引导金融客户服务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阶段。
服务:以我为本到以人为本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对于今日的金融客户服务,运营商的客户经理们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工作难做!”在应用日益复杂化的同时,客户们却愈来愈要求更大的发言权,这就逼得运营商对原有服务理念进行根本方向的转变。
前不久,在山东省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某地的一家运营商计划进行线路维修,按照惯例,运营商只要发个通告就可以按照排好的流程进行施工了,但是这一次他们没有那么做,而是与辖区内的一家银行进行了协商,听从客户的意见,对施工时间进行了调整。
网通集团市场经营部总经理赵玉军告诉《通信产业报》记者:“其实这样的事件并非特例,现在网通已形成了一个良好习惯,就是重大工程项目要与主要客户协商进行。”
这也是运营商在转型过程中,整个服务观念发生转变的一个证明,他们开始真正以消费者的需求为出发点、以客户为中心来考虑服务方式和服务的内容。
有关人士认为,这种转变的重要特征就是在针对金融客户的服务中,由业务发展向产品经营转变,由防御为主向攻守兼顾转变。这就要求运营商摒弃从前以公司产品为发展要求的模式,逐步转向对不同客户群的关注和细分,包装、策划适合不同群体的产品,实现对产品的精耕细作和规模化经营,带给用户更好的服务体验。
“第三类接触”:手机支付
不同于银行业信息化工程的通信服务于金融,也不同于电话交费的金融服务于通信,移动支付是通信与金融的“第三类接触”。随着这一业务的发展,运营商与金融客户的关系必将越来越紧密。
从2000年ChinaMobile开始与各家银行展开合作,通过更换手机用户的SIM卡尝试向用户提供银行金融信息和部分支付服务开始,到2003年广东发展银行以一句“有了手机,还用带钱包吗?”广告语将大众的眼球聚焦到ChinaMobile“手机钱包”业务,直到2005年手机钱包业务开始规模化发展,目前已在北京、天津、黑龙江、山东、湖北等地开通了移动支付业务,并在上海、广东、四川、吉林、海南省等地区,开展手机缴费、手机投保、手机投注、手机缴税、手机购买数字点卡、公共事业缴费等多项移动电子商务服务。显然,移动支付产业已经开始逐步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
诺盛电信首席运营官宋永军认为,移动支付要想得到快速的发展,单靠运营商来推动还是不现实的,必须具备完整的产业链来推动业务的发展。而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包括:移动运营商、手机终端厂商、芯片制造商、内容提供商,商家等企业单位的参与,更重要的是必须要有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参与。
宋永军认为,目前这个链条只是初具雏形,产业链的运转还不是很顺畅,因此还需要有很长的市场培育期。在此期间,尤其需要运营商通过多角度考虑去设计业务、商业模式、资费政策等,而如何与金融机构合作、如何让业务与终端实现最佳的融合、为商业企业设计出端到端的解决方案,也是手机支付发展所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