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顾莹
“每次踏进北京邮电大学,40年前在母校生活、学习时的点点滴滴都会重现在眼前,”刘彩指着今天已是崭新、雄伟的主教学楼说,“这里曾是我们这代校友学习和建设过的地方,尽管它已不见当年的模样。”
现今已是花甲老人,但依然精神矍铄的中国通信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刘彩,自1963年在北京邮电学院毕业后,就一直没有离开过通信工作岗位。他先后在邮电部、信息产业部任政策法规司副司长、司长。在此期间,他直接参与组织了中国电信业的政策制定、机构改革、电信重组、WTO谈判和《电信条例》起草等工作。
刘彩说:“学校当时教育我们要学好本领、建设祖国,这看似平凡的语言,却影响了我们几代人的思想,勤奋、严谨、踏实……这是北邮人一代代传承下来的精神。”
即使是在动荡的前夜——1961年-1965 年,这股精神也没有因为“一穷二白”而有所减少。
逆境中成长
从本世纪60年代开始,全球范围内新技术革命的浪潮将通信技术推入一个崭新的时代,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光通信技术、程控交换技术、卫星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世界各国的通信业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然而,那时的中国因为还处在经济建设恢复期,使得通信技术上没有跟得上世界的脚步。
但北京邮电大学并没有就此放弃每一个让学校和学生成长、茁壮的机会。1961年9月21日,在邮电部提出关于新专业设置意见后,北京邮电大学立即做出了有线电通信设备设计与制造、无线电通信设备设计与制造、无线电物理、自动学与运筹学照常开设、微波通信、半导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