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杜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手机报正式上线和广东移动联合新华社以及广东省几大报业集团在全国率先推出了“手机报纸”业务的消息几乎同时出现,这是继去年7月18日中国第一家手机报《中国妇女报》正式开通以来,手机报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但是,仅凭这些就说手机报已经成为“第五媒体”进入人们的生活似乎还早了点。
毫无疑问,手机报这种电信增值业务与传统媒体结合的新媒体的出现,将新闻内容通过无线技术平台发送到订制用户的手机上,在技术和速度上,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另一新选择。但是手机报的运营与以往的移动运营商的移动增值业务与SP的关系不同,因为手机报除了需要来自于电信运营商的技术平台上的支撑,它将更大限度地依赖于传统纸媒体的内容和运营方面的支撑。
据了解,现有的两大移动运营商ChinaMobile和中国联通下属的所有省级分公司,从去年开始一直都在关注这一新的应用,并且,据一位运营商内部人士透露,运营商在这方面都有相当大的热情,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四点。第一,手机报作为一项移动增值业务与传统纸媒体有着明显的区别,而该业务的目标用户也与以往纸媒体的受众不同。一般认为,手机报的读者应该是社会中知识水平高、经济基础好、年龄层次在25—45岁、对资讯高度敏感的阶层。这些人出差、早晨没时间看报纸时,都可以通过手机坐在地铁、汽车里看报。因此,手机报与其他纸媒体并不冲突。第二,手机报对于移动运营商现有的增值业务平台来说不存在任何技术方面的障碍,如其他SP所提供的下载、订制等业务一样,手机报的开通对于运营商来说,只是增加一个新的合作SP而己。第三,包月订制的收费方式,对于手机用户来说也已经平常,不需要更多地宣传和说明,而目前5元至25元包月的定价也完全可以为一部分人所接受。需要讨论的只是运营商与传统纸媒体之间的利润分成问题,而这只是一个合作细节而己。第四,彩信手机的大幅度降价已经使彩屏、上网等功能成为手机的基本配置,因此,手机报的潜在读者数也在不断增加。
但是这位人士同时说,即使运营商这方面的积极性再高,也不能解决一切问题。手机报成败的关键在于传统的纸媒体是否对手机报业务也有同样的认可。因为,无论在内容还是运营方面都需要巨大的投入。
据了解,目前对手机报比较看好的传统纸媒体主要分布在广东、浙江、重庆等地,而在另外一些省份情形却并非如此。比如在北京,除最早推出手机报的《中国妇女报》以外,对此表示过意向的只有《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信息导报》、《家庭周末报》等报纸,而其他发行量更大的纸媒体则没有任何表示。
相比较而言,传统纸媒体对于自身的收益考虑得更多。目前,手机报还不能在短期内对传统媒体最看中的发行量和广告收入两大指标有所贡献,如到收益,只能在手机报的用户量足够大时,通过与移动运营商的分成中得到收入,而目前来看,这仍需要一个过程。
另外,手机报的运营对于传统纸媒体来说,也绝不仅仅是将其原有的内容拿出来,做成纸媒体的“彩信版”,而是要针对手机用户推出适合手机阅读的内容。这样看来,不投入专门的人力来运营也是绝对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