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陆
在2005中国通信业发展高层论坛上,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讲了两个没想到:第一是没想到中国电信企业有这么强的竞争力;第二是没想到外国企业特别是外国运营商进入中国市场的步伐会那么慢。
这两条虽然是意料之外,却也在情理当中。中国的人口如此之多,经济发展如此之快,国内运营商们只要满足内需,就可在用户数量方面稳稳拔得世界头筹,实力增长自不待言。而外国运营商进入中国市场的步伐之所以慢,也完全可以从市场需求上找到原因——作为中国的一位通信用户,你现在能想到有什么宁愿花钱购买的国外运营商业务吗?他们的业务在中国找不到市场,又怎么能快得起来?
这种情况虽然令人心中暗喜,但也许潜藏着危机。
将近六百年前,当葡萄牙人刚刚开始小心翼翼沿着非洲西岸摸索他们的航线时,郑和船队正统治着印度洋和西太平洋,尽管当时中国船队完全有能力到达欧洲和美洲,对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却微乎其微。原因很简单:没有驱动力。当时无论欧洲还是东南亚,都没有值得我们开展大规模贸易的商品,美洲更是太过原始而不会给郑和留下什么印象。事实上,直到十九世纪英国殖民者送来鸦片之前,我们都找不到有什么东西需要从境外大规模购买。
当年乾隆皇帝对英国马嘎尔尼使团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现在常有人抨击他的盲目自大,其实乾隆当时说的都是事实,只是没有看到那些自鸣钟、羊毛毯子背后的坚船利炮和鸦片烟,更没有看到坚船利炮背后的工业革命。然后,中国的整个经济体系就在这种以鸦片开头,坚船利炮收尾的攻击中败下阵来。
如果我们的运营商决策人回到当年,会不会得到与郑和、乾隆同样的结论?当我们袖手旁观国外运营商们的种种业务创新时,是否想到了其背后存在着某种革命?
也许就在不经意的自满与忽视中,孕育着明天失败的苦果。尽管暴力殖民时代已经成为过去,但黄赌毒等精神鸦片和贸易战的威力也不见得就小。
但愿这只是杞人忧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