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红的IT帝国梦:建立一条掌握在华人手中的IT产业链。
王雪红可能你不认识王雪红本人,但你若了解全球三大芯片产商之一威盛电子,或者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制造商宏达国际,或者你是一个彻底的IT业外人士,但你却听说过“多普达”这个手机品牌———这些,都属于王雪红过去10多年间一手创办的威盛集团旗下产业的一部分。
女当家王雪红说,创业之初,她和她的同事们就有一个“愿景”———建立一条掌握在华人手中的IT产业链,如今这个“愿景”才刚刚实现。威盛电子中国区行政长徐涛指着庞大的威盛体系图对记者说,在老板眼里,这只是布下了半个“局”,大手笔还在后面。
IT帝国梦
11月14日上午,当记者在北京见到这位威盛女老板时,她正在摆弄整整一盒子的各款手机,一旁的员工不时告诉她其中的最新功能。“这些都是我们自己的产品哦,太多了,我都熟悉不过来,临时学习一下。”看到记者有点诧异,王雪红笑呵呵一面解释,一面“炫耀”,“就这款机器,在欧洲、美国可都是上杂志封面的,上回我拿给比尔·盖茨看,他说这是他看到的最先进的手机!”接下来的两天时间里,她和一拨又一拨的内地记者见面,一直带着这一盒手机。
创业之前,王雪红在姐姐、姐夫的大众电脑公司工作,其实就是一家到海外买配件、拿回台湾组装以后卖到欧美市场的“高级作坊”。“电脑主机上眼花缭乱的各种配件,几乎找不到一个是中国人自己做的,钱都被别人挣走了。在美国硅谷,到处都是华人科学家在工作,我们为什么不能自己做呢?”1992年,王雪红在台湾创办威盛电子,开始实现自己的IT梦想,研发生产主机板上最关键的部件———芯片。
记者正聚精会神地听着,一旁的徐涛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名片夹”递给老板。王雪红会意一笑,接过来打开了夹子,“看到了吗?这是我们最新开发出来的芯片,就这么点大,功能很强大,耗能却很小很小。”记者这才知道,“名片夹”里面装的不是名片,而是一个小指指甲大小的黑色小片。“这在世界范围内,都属于是最先进的!”王雪红说话的时候,轻小的芯片从盒子里溜了下来,除了一直盯着盒子的徐涛,大家都没注意到。
抗争Intel
王雪红手中轻轻薄薄的芯片,分量其实不轻,得之更是不易。这其中,除去内部的技术攻关,最引人注目的是与IT巨人Intel的一场生死较量。
1992年, 威盛电子成立,目标是研发芯片组,这个领域在当时的台湾还是一片空白,在国际上也只是少数几家IT巨头们的势力范围。不久,王雪红在Hong Kong遇到全球芯片龙头老大Intel当家人安迪·葛洛夫,王兴冲冲地告诉他:“我们要做自己的芯片组了。”
“Cher(王雪红英文名),我告诉你,你不该做这个,Intel对芯片组的挑战者将会非常严厉的。”葛洛夫似乎是好意相劝,但也是霸气十足。当时已经在IT界打拼多年的王雪红,心里知道Intel的分量。回到台湾,她将这次遭遇告诉了创业伙伴陈文琦,技术出身的陈相当不服,“Intel把产品做得那么贵,我们一定会有机会。”
威盛电子的芯片组产品投入市场之后取得了巨大成功,一度占到全球市场份额的70%。不久,在CPU行业稳居霸主地位的Intel开始进入芯片组产业,葛洛夫确实没有食言,Intel严厉的“制裁”很快开始实施。由于在芯片组技术上无法在短时间内赶超威盛,情急之下,Intel选择了在全球范围内对威盛展开专利诉讼的围剿,要与王雪红对簿公堂。
“Intel是全球IT巨头,我们是刚刚起步的小企业,他开口说我们侵犯了他的专利,即使没什么依据,人家也会宁可信其有,客户的信心开始下降,这就是Intel手法所在,我们很被动,但是不服气。”王雪红选择了抗争,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应对Intel的诉讼,“前前后后,我在全球各个地方参加了100多场听证会。”
“我们始终相信官司肯定能赢,因为技术都是我们自己辛辛苦苦做出来的!”然而,官司还没有结果,威盛却已经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在全球芯片组市场的份额下降到不足30%。与此同时,威盛电子的股价也从600多台币一路下跌,最严重的时候缩水60%。
事实和王雪红坚信的一样,Intel没能赢得官司,2003年,双方达成和解:在未来10年的时间内,双方互换专利。“Intel是什么规模,我们是什么规模!能得到这样的结果,对我们非常有利。”王雪红认为,能取得这样的结果,最关键的是威盛自己拥有强大的研发实力,具有很多的创新。跟记者说这话的时候,威盛的芯片组产品已经在全球市场重新上扬。据悉,随着2005年新一代CPU C7的发布,威盛在芯片组市场的占有率出现了强势反弹,达到47%,威盛电子也已经和Intel、AMD并称为全球三大芯片制造商。
拥有“大气魄”
说起自己的老板,徐涛总是激动地用“大格局”、“大气魄”这样的词来形容,原因是威盛从事的是技术最尖端的芯片、智能手机等产品制造,选择的竞争对手都是国际上响当当的巨头,除了Intel,还有Nokia、Motorola 这样的手机巨头。
“我比较讨厌笔记本,太重,但经常得看一些E-mail等。我就想,能不能做出一种东西来,可以随身携带,又同时具备通话以及电脑的大部分功能,这样我们出去的时候就不用带手机、笔记本等那么繁琐的东西了。”王雪红产生这些想法的时候,PDA、智能手机之类的东西连概念都还没有,那还是1997年前后的事情。
这一年,康柏电脑收购了一家叫Digital的企业,这本来和王雪红毫无关系,但得到这个消息的时候,王雪红却想到了Digital旧将卓火土,这是台湾IT界名人,号称“拼命三郎”,精于技术创新,此前,王雪红与卓火土已经认识多年。
据了解,宏达成立之后,基本上不接别人的代工订单,甚至包括一些大型跨国手机巨头,转而直接与国际巨头的客户也就是电信运营商接触,直接根据他们的需求生产手机。这样一来,刚刚成立的宏达马上变成了许多手机巨头的直接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