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评选近两年来完成形象转变最成功的跨国公司,恐怕非Microsoft莫属了,从上世纪90年代初进入中国市场如履薄冰、备受争议,到最近一年来被政府力挺屡拿大单,Microsoft在中国完成了艰难的变身。“Microsoft现在是在华的跨国公司中日子最好过的。”全球市场调研公司Gartner的一位高管如是评价。
2006年4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美之际,Microsoft签下了进入中国市场14年来最大一单——方正、清华同方、TCL、联想4家国内PC厂商与Microsoft签下了总数超过16亿美元的正版软件采购大单。而长期以来一直困扰Microsoft的非正版“坚冰”似乎也开始消融。同年4月,中国国家信息化产业部、中国版权局、商务部、财政部也联合发文,要求PC上市销售前必须预装正版操作系统,国内大型企业必须使用正版软件的文件也已经出台。
“Microsoft遇到好时候了。”IDC中国区总经理万宁说,“现在中国政府和企业都意识到创新和知识产权对于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Microsoft会成为更多企业效仿和合作的典范,对中国的软件产业产生更多潜移默化的影响。”除了大环境的持续改善外,Microsoft能有今日更多的受益于自身在这个市场上的不懈努力——通过不断寻求与中国政府部门的合作并积极投身于与中国软件企业共同成长,Microsoft终于等到了开始收获的这一天。
冰冻时期
Microsoft中国是Microsoft在美国总部以外功能最为完备的子公司,Microsoft中国拥有除美国总部以外最多的技术资源, 但与这些资源和技术倾斜不相称的是,中国这个全球第二大PC市场对Microsoft全球的利润贡献不到1%。多年来,销售不畅和非正版一度使Microsoft在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PC和Windows软件消费市场举步维艰。
Microsoft很多董事会成员都曾强烈批评Microsoft在中国的业绩,以至于5年内,Microsoft中国换了3任总经理,而更烦恼的是如何与中国政府部门和企业搞好关系。
2003年9月,陈永正(陈永正新闻,陈永正说吧)接任Microsoft大中华区总裁一职。身负“重塑”Microsoft中国市场形象的重任,陈永正没有和他的几位前任那样,过多纠缠于中国市场的销售数字。他更加强硬地要求总部提供支持,在他的努力下,新成立的“Microsoft中国咨询委员会”使大中华区成为继日本之后第二个由Microsoft总部直接管理的亚洲市场。
陈永正承认,Microsoft确实需要做一个转变。“Microsoft前期在中国比较看重短期利益。现在,必须从全局着想、从长期着想,更重视合作共赢。”
共赢
2003年开始,各种看来似乎与其收入增长并没有直接关联的投资、培训,都成了Microsoft“中国式”生存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作为与国家发改委合作的重要内容,Microsoft与各地软件产业基地/软件园合作,举办各种中高级人才技术培训。从2003年到现在,1万多名中国工程师参加了Microsoft软件架构师和高级项目管理人员课程培训。
除了人才培训,战略投资也成为“中国式生存”的重要内容。从2003年底到2004年11月,4家国内软件企业(中软、神州数码、创智和浪潮)签约成为Microsoft全球战略合作伙伴。
这些中国企业与Microsoft在全球其他的战略合作伙伴相比,其年产值几乎都小得可以“忽略不计”,但这样的合作却为Microsoft打开了进入中国市场的大门。以创智为例,2005年7月13日,Microsoft与湖南省政府成功签约,拿下价值1000万美元左右的湖南省电子政务大单。2006财年Microsoft中国业绩超出预期地增长了40%,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地区。
当Microsoft不再执着于从中国市场获得些什么,而是俯下身来了解这个国家和这个国家的企业正在发生的变化,并重新定位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时,它从这个市场得到了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