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报道 黄婕
昆山、内陆省份、还是越南?台湾仁宝电脑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仁宝)总经理陈瑞聪需要马上做出一个决定。
2006年,这家全球第二大笔记本电脑代工厂商迎来了业绩的又一高峰:截至11月,营业收入达2671千亿新台币,年平均增长率超过30%。不过,这一高增长率很快将给仁宝带来挑战:预计到2008年,仁宝将面临产能不足的困难。
选择在何处建新厂成为仁宝当下紧迫的议题。
与此同时,一份由台湾电机电子工业同业公会公布的《2006大陆地区投资环境与风险调查》(以下简称《调查》)报告也新鲜出炉。这是台湾工商业界公认较为权威的参考报告,今年2137家已赴大陆投资的台湾企业参加了调研。报告显示,长三角区域的投资环境正在恶化,台企的未来布局重点已向环渤海湾北移。
“只要以贴牌生产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不改变,台企就无法摆脱低成本竞争的宿命,不断寻找低成本投资地点成为必然。”报告主要撰写人、台湾中原大学企业管理系教授吕鸿德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成本魔咒
“如果说两年前我们还在讨论台企北上南下的必然性,今天可以切实地看到这种变化已经发生了。”昆山一位电子制造公司的总经理说。
“地方政府的政策和成本是影响台企大陆增资布局变化的主要因素。”汉邦企业管理顾问公司总经理李仁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2000年,仁宝开创了笔记本电脑制造业赴大陆投资的先河,并带动一批上下游零部件厂商“西进”大陆,在长三角建立起了一个产能远超过台湾的生产基地。仁宝称,当时台湾地区作业人员的月人均成本约600美元,大陆则只有数十美元。然而不过5-6年时间,大陆地区员工包括薪水、福利、加班费等在内的人工成本已经迅速升至100-120美元。
与此同时,劳动力短缺以及土地资源获得难度增加,也开始影响仁宝的投资计划。目前仁宝在昆山拥有3座笔记本电脑工厂。为应付产能不足,公司将在2008年进行产能扩充。目前内部提出三种规划,一是继续在既有厂区设立第四座厂房,二是将制造版图向内陆省份延伸,第三种则是直接到越南投资全新制造基地。
“2007年第一季度将做最后决定。”陈瑞聪说,若继续在昆山设厂,将面临成本大幅上升问题,若前往内陆,虽可取得充沛人力资源和便宜土地,但这一优势可能仅保持2-3年,届时便要再被迫更深入内地,非长久之计。
台企“新圈地运动”
“投资越南未必能成为主流,但是仁宝面临的问题确实非常普遍。”李仁祥说,在新一轮扩张运动中,台资企业目光已从长三角地区移开。
根据上海市外经贸委发布的《上海外资结构及其发展趋势》统计,2006年1-7月,台企在沪投资额骤降,仅为1.63亿美元。2003年这一数额为8.27亿美元,2004年和2005年分别为3.07亿美元和2.25亿美元。同样是台企聚集的投资重镇——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昆山,今年迄今为止有近20家台资企业撤离。
事实上, 不少台企代工企业已经开始转战大陆其它地区。全球第一大笔记本电脑代工厂广达继上海松江之后,选择了常熟作为100美元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是近年来笔记本制造业者在上海、苏州、昆山等集中制造地区之外,首次将生产基地扩散至距离上海较远的地区。而台湾富士康集团对大陆的最近一次投资,地点选择在了河北廊坊。
《调查》同样体现了这一趋势。在“大陆城市综合实力与台商推荐投资城市”一栏中,包括上海闵行、上海浦东以及杭州萧山等历年热点投资城市,排名一路下滑。而北京亦庄、天津滨海经济开发区等环渤海湾经济开发区则首次进榜。
“大陆的内需市场庞大显而易见,可以确定的是未来几年台湾企业将继续加大对大陆投资。”吕洪德说,环渤海湾经济圈,是中国“十一五”规划发展的重点,对广大台商而言,排除成本等考量因素,自主创新带来的商机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微笑曲线”的另两端
事实上,据吕鸿德介绍,在台湾岛内,如何摆脱“低成本竞争宿命”已经成为一个热议的话题。
在《调查》的最后,吕鸿德给众多台湾企业提出了八条“建言”,其核心异常鲜明:台湾企业应该抓住大陆“十一五”规划和经济转型之契机,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成为紧抓“微笑曲线”两端的受益者。
根据目前台商对“两岸三地”的分工,台湾地区通常以接单、研发以及营销为主,大陆地区则以生产和出口为重,Hong Kong或第三地则承担了财务调度、融资等地区功能。吕鸿德认为,要想在中国内需市场有所作为,台企必须重新审视大陆在台资企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根据汇丰银行提供给联合国的一份调查报告,目前有64%的外资企业希望到中国设立研发中心,这一数字高出美国十几个百分点。”吕说,台湾企业应该重视这个数据。
“可以看到的可喜变化是,现在投资大陆的台企,已经呈现出了‘从低到高,从外到内’的特点。”吕说,以前投资大陆的企业大都为低端制造,但现在越来越多高科技含量企业开始重视大陆市场。而此前依赖出口的外贸型台企,也有不少开始转型,加大了内销的力度。这些转变都有利于台企增强本地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