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国资委的着力点将更多地转向产权管理和资本管理,着眼于培育和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大公司大集团。
1月5日,刚刚结束元旦休假的159家中央企业负责人齐聚京城,共同迎来了进入第二任期后的首次央企负责人会议。
据国资委最新数据显示,实施央企负责人首个任期考核的2004年—2006年,央企主营业务收入增长78.8%,实现利润增长140%,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达到144.4%;共有73家企业参与了38次重组,企业户数从196家减少至159家。
国资委主任李荣融明确表示:首个任期考核结束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框架已经全面建立;2007年国资委的着力点将更多地转向产权管理和资本管理,着眼于培育和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大公司、大集团。
在明确提出国资委工作重点转变的同时,李荣融也从重组、考核、改革三个方面就第二任期的央企发展给出了明晰的答案。
布局调整推进联合重组
自去年12月正式公布国有经济布局调整方向以来,中央企业重组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据悉,国资委今年将按照央企21个业务板块调整规划,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基础上加大央企重组推进力度,最终实现国有资本总量增加,产业结构优化。李荣融指出,虽然企业数量有所减少,但我们监管的资本质量却得到了改善,国家需要保持对战略行业的控制权。
格外值得关注的是,此次会议上国资委还明确提出了中央企业重组的五种主要方式。国资委将根据各企业的实际情况从中央企业之间强强联合;一般中央企业并入大型中央企业;科研院所与相关中央企业重组;非主业资产向其他中央企业集中;中央企业与地方企业重组等五种形式中确定具体的重组方案。
国资委重点将在中央企业自愿重组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以出资人为主导的中央企业联合重组,优化布局结构,而重组将从企业实际情况出发,不搞一刀切。李荣融补充说,即将出台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将为中央企业重组和国有资本调整提供更有力的资金支持。
业绩考核定位精与准
“有任命没有任期、有任期没有考核、薪酬同业绩不挂钩”是以往人们对央企负责人的生动描绘。随着2003年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的全面实施,这一历史已经全面终结。用国资委业绩考核局局长李寿生的话来说,业绩考核不仅解决了央企负责人自定薪酬,薪酬只能升不能降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和赢利水平。
而按照国资委的整体规划,2003年—2006年第一个任期的业绩考核以制度建设为主,考核指标少而精,重点突出关键绩效指标的考核。进入第二任期后,考核指标将紧密结合企业战略规划,重点引入行业指标。国资委今年将着重完善考核的目标确定机制、分类考核机制、价值创造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加快董事会评价办法和其他制度的配套衔接,加强分类指导,实施精准考核。
在此基础上,国资委还重点加强境外国有资产监管,规范金融衍生品投资业务。对收入分配、职务消费、非主业投资、高风险业务投资、产权转让、股权激励等实施重点监管。
“中央企业经营业绩考核极具探索性和挑战性,国资委将力争对央企的考核在各个行业内部做到相应的平衡,国资委实施考核最终是为了引导企业建立起更加完善的‘重业绩、讲回报、强激励、硬约束’的工作机制”李荣融说。
央企改革着力点下沉
据国有企业监事会最新提交国资委的报告显示,目前央企集团层面改革成效显著,打下了较为牢固的基础,但对下属“子企业孙公司”的控制力仍有待进一步加强。为此,李荣融说,央企改革下一步要把重点更多下沉到二、三级企业,进一步增强集团控制力。
对于国资委的最新部署,很多央企今年将加快股份制改革步伐,力争实现母公司整体改制,整体上市,力争实现主营业务资产统一运作,把优良与资产逐步注入上市公司。此外,还将开展企业投资项目后评价,通过对投资活动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全过程管理,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规避投资风险。
李荣融说,集团对下属公司的控制力主要集中在财务控制上,集团要强化对子公司重大投资的管控,加强对担保、应收账款、债务等方面的风险管理,强化内部审计的控制和监督作用。
对于进入第二任期的央企老总而言,在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同时,他们必须做到:实现现代企业制度目标、中央企业布局结构调整目标,显著加强央企核心竞争力。
链接:数字央企2006
·1—11月,中央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2984亿元,同比增长21.8%;
·实现利润6887.7亿元,同比增长18.9%;
·上缴税金6146.5亿元,同比增长23.5%;
·净资产收益率平均为9.6%,同比提高0.4个百分点;
·总资产报酬率为6.9%,同比提高0.2个百分点;
·完成固定资产投资率10553.9亿元,同比增长29.5%;
·预计全年主营业务收入可达8万亿元,实现利润可达7200亿元,上缴税金可达7000亿元。中央企业总资产可达12.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