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用户付费以获得屏蔽垃圾SMS服务的做法存在道德和法律上的风险。
有媒体报道,近日,某地运营商面向其用户推出了一个名为“SMS宝”的业务,用户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设置,屏蔽掉不需要接收的SMS。比如由用户自己定义SMS屏蔽的黑名单,或者让所有带有某个关键词的SMS被拒收。而该业务的信息费为每月5元。
该运营商的这一举措,可以说首开通过市场方法治理垃圾SMS的先河,但同时也为运营商带来了很多道德、甚至可能是法律上的风险。
风险首先在于,这一业务的推出有可能降低运营商自身履行服务承诺的积极性。作为运营商的用户,无论其是否使用了“SMS宝”业务,都有理由要求运营商为其提供一个安全、规范的业务使用环境。但是由于“SMS宝”的出现,可能出现运营商为谋求推广业务或追逐利益,而放松对自身在这方面的要求。
其次,这一业务的推出有可能给用户造成运营商与垃圾SMS制造者共谋的舆论印象。这一业务的推出,使得运营商成为垃圾SMS流行的受益者,在现有垃圾SMS治理在技术上还无法完全追溯到垃圾SMS制造者的情况下,很可能会为运营商带来额外的麻烦。
最后,这一行为与政府主管部门的诸多规定存在抵制。按照现有的行政法规,用户一旦收到垃圾SMS,都可以向运营商和公安部门进行举报,要求屏蔽。信息产业部此前就垃圾SMS治理下发的多个通知和文件,都要求各地运营商承担起SMS治理的相关责任。政策主管部门将垃圾SMS治理作为“普遍服务”项目,而运营商却将其作为差别服务,其间存在明显的相悖。
在这种情况下,运营商开通“SMS宝”业务的最好结果,也只能是这一业务无疾而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