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2006年注定要成为中国ICT的转折之年。在融合的主旋律大背景下,3C(计算机、通信和消费电子)融合、3网(广电网、通信网和公共互联网)融合、ICT(IT、通信业)融合、TMT(通信、媒体和新技术)融合,内容产业和互联网及通信业的融合...凡此种种,不一而足,环球同吃凉热,转眼间融合已经成为百川朝宗的浩荡潮流。
融合的共识不是问题,那么谁融合谁?怎么融?谁主动谁被动?在新技术汇聚带来的冲突下,传统监管体制的篱笆已经被挤压得岌岌可危,而如何破除旧体制“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束缚,已经成为释放信息经济生产力的命门所在。
有趣的是,在一次嘉宾访谈中,我和来自通信业的专家史炜引发了激烈争论。以手机电视标准而言,广电部和中国国家信息化产业部在这一问题上各执一词,各有各的推荐标准,听谁的?按照传统电信业的惯例,广电管内容,中国国家信息化产业部管通信管道,桥归桥,路归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可现在情况出现了变化,2006年的视频热把广电的内容列车跑到了中国国家信息化产业部的铁路轨道上,旧交通规则失灵了。
史炜来自传统通信业,在“谁吃掉谁”的问题上,我们都有着“屁股决定脑袋”的思维定势。我关注互联网多年的观察结果是,互联网的开放性是一种致命武器,会裹胁和吃掉传统通信业,或者说在融合基础上创造一个全新商业,比如说虚拟数字经济。
打个比喻的话,传统通信和广电业用的都是传统监管思路,很像铁路的轨道交通,准时到达、安全和可控制性是其监管的目标,小到旅客包裹的检查,大到列车线路的时刻的安排,都是一个垂直的行业部门一手管理;而互联网的管理更像高速公路,道路和车辆是分开管理的,修路的不管上面跑什么车,按车收费就是,充分体现了互联网的开放性。
从这样的意义上来看,传统通信和广电都属于封闭的纵向工业,而互联网“车、路分离”的模式完全是一种开放的横向工业,更需要产业上下游链条的整合和协同,从这样的意义上,通信、广电和互联网的外来融合一定是走向开放式的横向整合,旧的垂直监管体制的弊端暴露无遗。
在未来的融合潮流之下,更大的挑战还在于,技术汇聚和商业汇聚所带来的新的融合和冲突,甚至包括对意识形态的突破,网络对于边界的模糊使得信息共享成为可能和必然。2001年我们在新加坡访问时发现,像新加坡这样信息化准备度更高的国家,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样的问题,甚至在新一届政府设置中设立了新的国家监管体制——新闻、通信和艺术部,将IT、电信、新闻和艺术等纳入同一个管理部门。
融合过程中的体制和技术冲突,需要依赖政府部门的强大推力,在战略规划、统筹安排和密切协作方面的前瞻眼光和决心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而如何利用技术汇聚促进商业汇聚和大规模产业重组的机会,使计算、通信和内容相互渗透,最大限度地消灭“各管一段”的老毛病,真正促进一个更新兴行业的繁荣,更是一个长期的根本性课题。
与全球化一样,信息化也正社会差距、财富差距和个人差距逐渐加大,而如何建立有效的部门协调机制,真正分享使每一个人普遍受惠于IT技术的经验,使每一位公民都能体验到“数字政府”的魅力,解决政府机构设置中不合时宜的旧体制,也是浮现中的任何一个数字国家正面临的巨大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