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单向收费本不是什么新鲜话题,若干年前曾被专家们、媒体们进行过一番恶炒,但话题炒完了之后依然归于沉寂。然而这次是动真格的了,继广东移动运营商宣布实行单向收费之后,北京移动也正式对外高调公布,即将从2月初开始实施单向收费,与此同时政府管制部门甚至出乎意料地表态鼓励支持,显然手机单向收费真的已经大势所趋、无可逆转了。
手机单向收费从技术上实现太简单了,或许简单到只需要运营商在BOSS上修改一些参数就可以实现,然而对于电信产业、对于电信用户而言,其意义远大于事件本身。对于用户而言,单向收费地实施无疑将降低其单位时间通话的成本,而对于移动运营商,根据经济学原理,价格下降可能会促进电信业务的消费量,甚至引发外部效应,一定程度上提升电信业务收入。看上去,这是一个运营商与用户双赢的事情,皆大欢喜。然而,手机单向收费的实施背后却会带来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有人开心,有人却会为此很受伤!
首先,手机单向收费导致的市场变化将使小灵通发展很受伤。小灵通本是中国电信业特定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产物,由于政府对移动运营资格的进入限制,迫使固网运营商引进国外被淘汰的技术制式变相发展无线市话,而前些年政府部门对移动话音资费的严格控制和移动终端的价格偏高使得在移动通信市场上小灵通有了可供生存发展的空间。然而,近年来,随着中国终端市场的竞争加剧以及产品生命周期的延展,手机终端的价格不断下降,甚至部分终端比小灵通终端还要便宜;除此之外,政府对移动话音资费也逐渐放开,对移动运营商的变相降价行为予以默许,直至最近的公开表态,支持手机单向收费。由此可见小灵通赖以生存的市场空间已经不复存在,而同时小灵通的信号不稳定、无法漫游、需要缴纳月租费的问题依然未能解决,一旦单向收费全面铺开,小灵通无疑将失去存活的空间并慢慢萎缩。
其次,手机单向收费引致的网间结算改革将使固网运营商的收入很受伤。一直以来,由于手机采取的双向收费的资费政策,而固网运营商采取的单向收费的资费政策,因此在固网和移动网的网间结算问题上通常采取的是单向结算的办法,即从移动网打往固定网时,移动运营商需要从获得收入中分一部分补偿固网运营商的成本支出,而反之固网运营商则无需向移动运营商支付相应的补偿获支付较少的补偿。这种网间结算现状即便是在近年来,移动运营商推动各种准单向收费的套餐时也未能得到改变。然而,一旦移动运营商实施单向收费,并获得政府管制机构的批准,正式合法化,必然带来的就是传统的移动网和固定网的结算模式的改革,新的结算办法将难以向固网运营商倾斜。如今中国移动用户数已经超过4亿,在用户规模上远远超过固网用户,而与此同时,根据用户的话音使用习惯,从移动网发起的话音主叫远远大于固网发起的主叫。根据信息产业部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1-10月,全国固定本地电话通话量出现负增长,比去年同期下降2.7%,而移动本地电话通话时长比去年同期增长34.3%。由此可见,一旦固网运营商与移动运营商之间的结算模式改革,固网运营商需要结算给移动运营商的补偿成本将不是一个小数目,这也将使日益被分流的固网运营商的收入很受伤。
第三,手机单向收费带来的移动资费自主定价模式将使移动通信市场上的非主导运营商很受伤。正如前文中提到,一直以来,中国的移动话音资费采取的是严格的政府定价机制。近年来,随着电信业改革的深入,移动话音资费的定价逐渐由政府主导定价转变为市场调节为主、政府宏观指导为辅的模式,此次电信管制机构对运营商推出单向收费的高调鼓励表态正式对这一种转变完成的正面回应。当前,中国移动通信市场属于双寡头垄断竞争的局面,ChinaMobile占据70%以上的市场份额,而中国联通占据约30%的市场份额,与此同时,由于ChinaMobile拥有了绝大部分高端用户,而且相比竞争对手而言,运营能力和水平都明显高出,因此在竞争中往往处于优势地位。以往,中国联通还能依靠政府的政策扶持,在资费等方面获得一定的竞争优势。如今,这样一个信号将预示着今后运营商之间的竞争将主要依靠市场机制调节,政府管制部门将隐到后台,这对于运营水平本就不如竞争对手的中国联通而言,一旦失去政策扶持,其今后的路将会更加的困难重重。
然而,“市场不相信眼泪”,被伤害的电信企业们无法用眼泪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能做的除了适时调整业务部署,使伤害降到最低,更重要的是深入研究,提升电信运营能力和水平,从根上预警市场带来的伤害并最终避免被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