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晃是中国时尚界和出版界名人,越界已经成了她的生活方式。她出版吃喝玩乐的杂志,在电台上主持节目,最近还和刘索拉、宁瀛等合作了一部被她称为"the bitch production"的电影,在电影里扮演一个很bitchy的女人,平时也为杂志报章写点小文章,目前这些文章大部分收录在最近出版的一本自传文集《我的非正常生活》。
大红门里的童年
而媒体关注洪晃多少也和她的出身名门却“离经叛道”有关。
洪晃由北京史家胡同51号里走出来。这栋漂亮的老四合院的主人们都是中国近代史上风云人物。洪晃外祖父是大学者、大律师、曾和鲁迅打过笔墨官司的著名文人章士钊;母亲是著名外交官章含之,一度是毛泽东身边的英语老师,有“上海最后一个名媛”之称,她的美丽在中国无人不知;洪晃的继父是中国前外长乔冠华,文革时代在国际外交舞台上神采飞扬。章含之曾写过一本《跨过厚厚的大红门》,细腻描写了史家胡同里的生活。
大红门里的童年与世隔绝,洪晃10岁之前,身边还围绕着那个时代在别处十分少见的时髦女人。“过去的史家胡同51号就像一个世外桃源,解放前的那些牛鬼蛇神、遗老遗少,全都在我们家聚集着,那是一个非常传统的、精雕细刻的居住环境。那个地方你可以想像,应该是很多大家闺秀出溜出溜走着小路,细声细语在那儿说话的那么一个环境。”
不喜欢“名门痞女”的称号
洪晃性格直爽,也从不避忌在文章和采访中谈论自己的私生活。洪晃的第二个丈夫是著名导演陈凯歌。在一篇文章里她戏谑地写:“我妈妈说,我身上的坏毛病都是从我爸爸身上继承的,也的确是,我爸聪明不用功,我也是;我爸好好抽烟,不注意身体,我也是这样;我爸结过三次婚,我也整整三次,还在比他小很多的情况下,就把这三次都结完了。” 洪晃在美国生活多年,加上受美国60年代嬉皮风潮影响,为人我行我素,作风当然不如其他人期待的一样名门闺秀,有时甚至出口成脏,于是媒体封她一个“名门痞女”的称号。
“我个人很不喜欢这个称号,觉得有点离谱了。妈妈开始的时候也接受不了,但是我也无所谓,这就是媒体作风,喜欢把人贴上一个标签,这样就能简单的说明问题。别人怎么说是别人的事情,我自己知道自己就行了,我周围的朋友都知道我不是这样的。”
洪晃坦言作为名人后代的确占了不少便宜,比如人家总会想见见美女的女儿长什么样子,至少会给你见面机会。有时她甚至用妈妈亲笔签名的书籍去讨好别人。虽然见过面的人总是用有点失望的语气问:你就是章含之的女儿,怎么一点都不像你妈?洪晃用自嘲的语气来说这些故事,那是另一种自信。她知道,时代已经不同,她的美丽和母亲也截然不同。
安身立命的位置
回中国发展,洪晃搞过咨询公司、网络公司等,晃来晃去了大半世界,转了又转不同性质的工作,终于找到自己安身立命的位置。现在她是国际互动传媒集团总裁,旗下有几本时尚杂志,包括《I look 世界都市》,《青春一族》等,最近还出版了北京和上海版本的Timeout。据洪晃说,这本杂志是专为中国的“月光俱乐部”成员而办,所谓“月光俱乐部”,就是每个月把钱都花光的意思,这类人是懂得享受生活的中产阶层,势力正在壮大中。
城市吃喝玩乐指南杂志(Listings magazine)一直是老外的强项,中国大陆目前最成功同类杂志为that’s城市系列,这类英文杂志针对的是旅居中国的老外,而洪晃的Timeout则是中文杂志,为中国读者服务。
“世界级城市有自己的文化和风格,而这些不能单靠政府去处理,应该由民间来创造。北京和上海都是有影响力的城市,必须让城市人享受城市的生活,让他们轻易在城市里找到自己的脚点,过去这类listings magazine主要是外国人写给外国人看的。” 与Timeout合作也算交学费
在纽约生活时洪晃就是Timeout的读者,十分欣赏其编辑哲学,积极报道非主流文化活动。"这些非主流的活动往往有一种自发的精华,是另一种精彩。另外Timeout的编辑方针十分全面和客观,现在中国国内不少杂志总让广告客户牵着走,所以信息大打折扣,比如一些很不错的画廊,如果不投广告就得不到宣传的机会,我们选择和Timeout合作,除了看中其品牌效应之外,也算是交学费,了解他们的经验,就会少走很多冤枉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