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不外乎人情”,然而一场行业共同声讨、全体网民加入的反流氓软件运动,却在法庭上遭遇了滑铁卢。近日,北京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决Yahoo!中国起诉360.com公司不正当竞争案件胜诉,法院在认定Yahoo!助手确实存在“无法卸载”等不当行为的前提下,进一步认为,360安全卫士将Yahoo!助手判别为恶意软件“无法律依据”。
业内人士认为,360.com的败诉,是反流氓软件运动的一次实质性挫败,“因为它暴露出民意和道德在法律面前的苍白”。有互联网专家甚至认为,国内反恶意软件的进程可能倒退到一年以前,恶意软件找到了保护伞,在法律迟迟不能出台的情况下对网民为所欲为但是受不到任何惩罚,而目前提供查杀恶意软件的厂商却引发了高风险。
在反流氓软件问题上,360.com赢了人情,却输了官司。而种种迹象表明,“无法律依据”将成为反流氓软件人士的“一声叹息”,而360.com在这场官司中的败诉则可能让反流氓软件事业遭遇拐点——如何能够在法律缺位的情况下,将曾被认为的“替天行道”进行到底?
“新闻联播说Yahoo!助手是流氓软件”
360.com和Yahoo!中国之间颇有渊源,360.com董事长周鸿袆曾任Yahoo!中国总裁,然而两者之间的关系走向恶化是在360.com发布反流氓工具360安全卫士之后——在360安全卫士的查杀列表中,Yahoo!中国旗下的3721网络实名、Yahoo!助手等软件赫然在列。
2006年9月29日,Yahoo!中国正式起诉360.com网不正当竞争,对其原因,周鸿袆认为“360安全卫士动了Yahoo!中国的奶酪”。根据360.com发布的数据,360安全卫士目前已经拥有1200万装机量,日查杀恶意软件数百万次,而Yahoo!助手则排在查杀数量的第一名。
那么Yahoo!中国的这些软件到底是否存在恶意行为呢?“Yahoo!助手是流氓软件,地球人都知道,新闻联播都说了。”一位网民做了如此的判断。据了解,2006年9月20日的《新闻联播》以“流氓软件成为电脑第三大公害”为题对此进行了报道,报道中列举的“流氓软件”正是Yahoo!助手。而在新浪网进行了“流氓软件万人调查”中,93.08%的网民认为网络实名是流氓软件。网络实名几乎“蝉联”各个有关流氓软件的民意调查榜首的位置。
“Yahoo!助手的不当行为证据确凿”
尽管民意都站在了Yahoo!中国的对立面上,然而,似乎问题的关键并不在这里,法庭上的事情还得靠法律说了算。
12月20日,北京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对“两虎案”做了一审判决,结论颇为有趣——法院认定Yahoo!助手恶意删除360.com360安全卫士阻止其行为、未经用户许可Yahoo!助手捆绑安装、点击卸载按钮无效、未经用户允许后台连接服务器下载程序文件、在安装后有修改用户浏览器设置等行为事实清楚,证据确凿。但同时,法院认为“恶意”系贬义词,360安全卫士将Yahoo!助手称为恶意软件“无法律依据”。
业内人士分析,360.com公司之所以败诉,其实质原因还是在于目前的相关法律法规的缺位,法院虽然认定Yahoo!助手确实存在“难以卸载、强制安装、干扰其它软件运行和劫持浏览器”的行为,但是现有法律并不能判定存在这种行为的软件就是恶意软件。“法律已经远远滞后于技术的发展和道德标准。”
实际上,在此之前,中国互联网协会已经出台了一个官方的“恶意软件鉴定标准”,但法庭对其并未予以采用。互联网知名律师于国富认为,法院的判决并未采纳互联网协会的标准,转而要求360.com拿出确定“恶意软件”的成文法律,这是对行业共识和民众正常判断能力的忽视。
“反流氓软件运动遭遇拐点”
尽管“两虎案”的判决只是一审结果,360.com也明确表示会上诉,但这场官司引发的担忧却已经开始蔓延。
随着反流氓软件进程的深入,除了360安全卫士,杀毒厂商瑞星、金山、江民也纷纷加入到了查杀恶意软件的行为中,再加上超级兔子等共享软件,它们从技术上构成了当前反流氓软件的中坚力量,是遏制流氓软件蔓延的火线先锋。
前面浴血杀敌,后院却被“倒打一钉耙”。有分析人士认为,360.com的败诉可能引发更多流氓软件厂商针对反流氓软件的诉讼。更为严重的是,“两虎案”作为流氓软件与反流氓软件之间的第一案,其判决结果对此类案件很有示范意义。一旦“两虎案”成为法院判决此类案件的判例,这些诉讼将很可能面临同样的判决结果。“届时流氓软件将可能全面翻盘,今年以来社会各界的所有努力都将付之东流。”
据了解,此案的判决还涉及了经济赔偿,法院要求360.com赔偿Yahoo!中国经济损失3万元及诉讼费用40279元。这对于360.com、瑞星这样的商业公司还可承受,但这仅是一次官司,倘若查杀列表中所有的流氓软件来个“集体诉讼”,这绝非几乎不靠此获得收益的公司能承受的,更不用说那些共享软件作者。
尽管360.com已表明立场不会变,但推动反流氓软件运动的人们肯定在盘算着一件事:是坚持到底但可能面临越来越多的流氓软件厂商的诉讼,还是及时撤退、明哲保身?不管怎样,他们将不得不考虑“自保”。而流氓软件产业则似乎看到了一丝“曙光”,一旦“连锁反应”开始,网民的电脑将再度遭遇水深火热。
有统计显示,高峰时期流氓软件造就的灰色产业链有十亿规模,但各大反流氓软件厂商的加入,这个链条的维护成本大幅上升,面临崩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