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楼主
手机业进入薄利时代
网友【Ranger】 2005-01-23 16:11:07 分享在【时代发展的印记】版块    9212    1    1
伴随着国内移动通信市场的高速增长,众多以生产、销售手机为主营业务的上市公司一度跻身“绩优股”行列。但进入2004年,手机类上市公司荣景不再,中科健(000035)、夏新电子(600057)近期相继发布预亏公告,TCL(000100)、深康佳(000016)等公司的手机业务利润也大幅下滑。

种种迹象显示,手机行业正在进入“薄利时代”。如果这种现状持续下去,身处其中的企业自然无法独善其身。而这些企业中的上市公司由于暴露在公众的目光下,会感受到更大的压力。它们今后的前景和出路对于手机行业和资本市场都具有极为强烈的现实意义。

行业利润下滑

10月12日,夏新电子发布公告称,预计2004年第三季度将出现亏损,1-9月累计净利润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50%以上。

尽管市场对夏新电子业绩下滑已经有所预期,但该股复牌后还是大跌了5.85%,成交量更是较前一交易日放大近4倍。显然,夏新电子业绩的下滑幅度已经超出市场预期。

实际上,夏新电子上半年的业绩已经显现颓势。半年报显示,公司上半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6.97亿,同比下降26.08%;主营业务利润6.52亿,同比下降82.12%;利润总额1.08亿,同比下降76.81%;净利润8664万元,同比下降76.48%。市场万万没有想到,这个去年每股收益高达1.43元的绩优股竟会“变脸”,而且变得如此之快,令人感到措手不及。

在此之前不到半个月,曾经有国内手机第一品牌之称的中科健也发布公告,将自己的业绩亏损真相公之于众。公告称,由于移动通信行业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公司新品推出滞后等因素的影响,经对公司2004年第三季度经营及财务状况初步估算,预计2004年第三季度可能出现亏损。

不仅如此,许多手机类上市公司虽然没有亏损,但业绩也是大幅下滑。截至今年上半年,TCL集团手机业务收入为35.9亿元,同比下降30.0%;深康佳手机业务收入为20.80亿元,同比下降4.5%;南京熊猫的手机业务收入为9.37亿元,同比下降24.40%。

波导股份业绩稍好,上半年净利润略有增长至1.11亿元,(主要原因是公司的期间费用同比下降了17.56%和所得税减少),但主营业务收入46.48亿元,主营业务利润7.96亿元,同比分别下降19.20%、14.05%。截至2004年6月底,公司的存货金额高达20.3亿元,同比激增56.66%,几乎占了公司总资产42亿元的一半,而应付账款和其他应付款也大幅增加,合计已近20亿元。

市场需求减缓

手机类上市公司业绩大幅下滑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有部分原因出自上市公司自身,比如中科健之所以预亏是因为该公司在前两年中国生产的手机发展的关键时期错失良机。2001年之前,中科健依托当时未获牌照的Samsung 助力,成为当时的中国生产的手机老大。但是自从2003年后,中国生产的手机厂商纷纷转向自主研发,而中科健却迟迟没有转型才导致了今天的亏损局面。

但另一方面,手机市场需求增长减缓,却是每个中国生产的手机厂商都必须面对的问题。赛迪顾问的统计数据表明,中国手机销量在2001年和2002年分别同比增长了51.9%和31.8%,2003年回落至18.1%,今年预计只增长15%,这意味着中国手机市场进入了一个平稳增长期。而信息产业部的统计数据也显示,国内手机市场确实在飞速下滑——今年3月份,全国新增移动电话用户797.8万;4月份,新增用户数下降到544.5万;5月份仅为354.9万,甚至低于去年5月SARS期间的433.9万。

在市场需求总额日渐减少的同时,手机市场的进入者、产品供应量却在增加。据统计,目前已持有牌照的国内手机厂商多达38家。按照信息产业部的最新数字,即使在调低生产目标之后、国内37家手机厂商年内计划产量累计仍高达1.7亿部,大大超出全年手机市场的国内需求量6900万部。

在此背景下,相关公司的存货正在迅猛增加。据统计,全部手机类上市公司上半年的存货合计增加了34.4%,存货最高的波导股份至6月底的存货价值20.27亿元、比去年底增加了56.7%。存货增加,反映出手机销售遇阻。半年报显示,中科健、TCL集团、夏新电子的同比手机销售量均出现负增长。其中中科健手机销量下降幅度最大,2004年1月至6月,中科健各型手机共售出大约95万部,同比下降了一多半。

库存压力增大使得手机价格战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国庆七天长假,俨然演变成中国生产的手机的“跳水秀”,商场纷纷掀起降价狂潮。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手机市场至少有3000万到4000万部库存,中国生产的手机库存问题并不是通过几次促销所能解决的。销售下滑、市场份额萎缩,几乎成了中国生产的手机厂商的通病。就在中国生产的手机节节败退的同时,跨国企业如Motorola 、Nokia及Samsung 正步步抢占其市场占有率。加之,信息产业部曾经指出放开手机牌照,意味着手机生产将不存在政策壁垒。如此一来,国内手机市场将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多数手机生产企业将面临更严峻的考验。

出路何在?

业内专家指出,中国生产的手机普遍存在的重营销、轻研发的经营策略,是造成目前困境的首要原因。重营销、以及营销渠道的创新曾被视为中国生产的手机厂商迅速崛起的关键,但这种策略也仿如双刃剑,成为今天困局的伏笔。

1999年中国生产的手机开始起步时,在没有任何技术积累的情况下,将自建销售渠道作为抢占市场的最大法宝。在初期的市场高速扩张阶段,中国生产的手机制造厂商自主营销模式极大地提高了手机的销售力度。但这也造成了企业成本支出巨大。这种渠道侵蚀毛利的现象,在销售增长率放慢时会更加明显。据称,波导庞大的渠道体系耗费的成本高达近4亿元。

中国生产的手机厂商片面倚重销售渠道的恶果之一,就是轻视技术研发。据介绍,手机相关技术可分为底层的芯片、中间的软件和表层的外形等三层,中国生产的手机制造厂商大都仍处于表层或中间的软件层,从而造成产品的附加值很低。在手机产品日益推陈出新、技术壁垒日益明显的情况下,研发技术的落后制约了中国生产的手机的新品推出速度。2003年到2004年,全球手机市场的主要趋势是彩屏手机、拍照手机、智能手机,这些新品已构成销售额的主要部分,但掌握这些核心技术的是跨国手机制造厂商。而手机行业资金、技术高度密集型的特征,决定了靠营销“出奇制胜”取得的成绩不能长久。

此外,中国生产的手机的质量也差强人意,从而影响到了产品的声誉。据中国消费者协会的统计数据,2003年关于手机质量问题的投诉占到了手机投诉的80%以上,其中70%左右的投诉矛头直指中国生产的手机。据了解,目前国内手机的返修率平均在10%至15%,个别严重的甚至高达50%,按照中国有关规定,电子产品的标准故障率应低于3%。

显而易见,销售渠道和技术含量正在日益成为国内手机厂商的两大“软肋”,而国内手机厂商要想今后有所作为,必须在这两大“软肋”上有所突破。业内人士认为,在销售渠道方面,中国生产的手机厂商首先应该牢牢把握住已经建立起来的销售渠道,并尽量减少成本支出。在此基础上,应大胆开拓一些新的销售渠道,减少流通环节,这样才能把自身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而在技术方面,与跨国手机制造厂商合作应是中国生产的手机制造厂商弥补技术缺陷的一种主要方式。

毫无疑问,在今后竞争日趋激烈的手机市场上,厂商单靠“资源”和“渠道”已经无法在竞争中胜出。要想压倒对手,必须具有雄厚的实力和全方位的优势。业内专家认为,最快今年底、明年初,手机市场会出现寡头垄断局面,目前整个市场仍处在“蓄势”阶段。而国内手机市场真正“转势”的时机,与3G的启动时间密切相关,这个时间大约会是在2005年底至2006年初,哪家国内手机厂商能在竞争中胜出届时将见分晓。

转自:通信产业报
meiguo.com 发布人签名/座右铭谁还没年轻过呢?呵呵呵
大家都在看
楼主新近贴
回复/评论列表
默认   热门   正序   倒序
meiguo.com 创始人

emotion

1   2005-01-23 16:11:07  回复

回复/评论:手机业进入薄利时代

暂无用户组 升级
退出
等级:0级
美果:
美过

美国动态 美果转盘 美果商店

Your IP: 18.119.123.32, 2024-04-25 12:57:33

Processed in 0.56116 second(s)

头像

用户名:

粉丝数:

签名:

资料 关注 好友 消息
已有0次打赏
(1) 分享
分享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