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互联网周刊 作者:陈亮
中国区升级能否成为Intel扭转战局的关键呢?答案未必。
九年前,也就是1998年,Intel前总裁安迪·格鲁夫首次访华时,他在纸板上画出了一个醒目的“倒三角”,“最顶部是中国的经济,中部是中国IT产业,最下面才是Intel。”格鲁夫说。其意指Intel只有通过支持中国IT产业才能支持中国经济的发展,换个角度而言,中国IT产业发展了,才可能有Intel的发展。
格鲁夫所言非虚。在随后的时间内,中国PC市场的膨胀速度如同进了水的海绵,如今,中国已经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PC市场,其重要性对Intel来说不言而喻。在过去的时间里,Intel在中国先后设立了两家工厂、四个研发中心,人员扩充到7000人,销售额也一路攀升,曾经代表Intel的广告语“Intel Inside”也家喻户晓。
不过,Intel发动的中国战役并不彻底。尽管中国区的业务规模不断扩大,但中国和印度尼西亚、泰国等13个国家一样,并列隶属于Intel亚太区,对于一个举足轻重的区域市场而言,这样的机构设置不利于快速决策,同时也给了老对手AMD以可乘之机。从2004年到2006年,AMD先后同联想、同方、方正等本地电脑企业结成联盟,从而突破了Intel的封锁线,而根据联想、同方的信息反馈,基于AMD处理器的产品已经占到了其总出货量的半壁江山。
鉴于此,Intel决定亡羊补牢。2006年12月20日,Intel宣布,从2007年1月1日起,中国将作为一个独立的地区进行销售与市场运作,成为与美洲、EMEA(欧洲、中东和非洲)、日本和亚太区并列的Intel全球第五个独立报告区域。Intel执行副总裁马宏生说,这一次,Intel打破了它25年来从未开设新大区的传统。
这应该是杨旭久盼的时刻。对于在Intel工作了20年的杨旭来说,中国区升级是对其工作业绩的最大肯定。“Intel将中国区独立出来,是一项战略性的决策,也是一个双重承诺,不仅是对中国,也是对全球。”杨旭说。
竞争对手对Intel的举动不以为然。“我们早在四年前就设立了独立的大中华区,并直接向总部汇报。”AMD一位内部人士对本刊记者说。近年来AMD在中国市场的突破,究其原因,一是因为AMD“64位加双核”的技术攻势,在Intel一味推平台化战略之际打了对手一个措手不及;二是在于它有效地利用了Intel同本地OEM厂商之间的隔阂。以联想为例,2004年,联想之所以同AMD牵手,其直接导火索就是Intel未能对联想的乡镇电脑计划提供有力支持,而AMD中国则由郭可尊同总部直接沟通,在12个小时内火速敲定了合作事宜,最终赢得了联想的订单。
亡羊补牢,犹未为晚,Intel中国区升级依然具备现实的战略意义。在双方屯兵会战的中国市场上,决策速度显得尤为关键,在Intel中国区改为直接向总部汇报之后,杨旭无疑将拥有更多的决策权以及更快速的市场反应速度。
Intel中国公关经理Nancy对本刊记者透露,部分原属于亚太区的机构和人员将从中国Hong Kong和新加坡转移到北京,同时,Intel中国区也已经着手进行内部部门的调整,主要是加强同总部的接轨以及对中国本地OEM厂商的支持力度,“没有了中间的缓冲层,Intel中国区的执行速度将会更快。”
决定两家芯片厂商高低的依然是综合因素,其中技术、OEM策略将是关键。在闪电般发布酷睿2、四核处理器之后,Intel重新夺回了技术制高点,“目前,我们的技术在台式机方面,领先竞争对手9个月时间,在笔记本方面则领先1年半。”杨旭说。但AMD不会束手就擒,该公司新发布的四核处理器,在结构设计上更优一筹,而在OEM伙伴的争夺方面,两家厂商从未放松较量。
这种形势有些像大战前的军备竞赛,中国已然成为主战场。参战者不仅是中国区的统帅,Intel的欧德宁和AMD的鲁毅智也不得不把更多的精力放到这块市场,新的芯片大战将一触即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