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产业的规模效应不可能真正依靠各方投资扩产来取得,合并也许是京东方们应对巨额亏损与负债的最好途径。
12月28日,京东方发布公告宣布,近日已与上海广电(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广电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广电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合称“上广电”)、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资产经营有限公司、龙腾控股有限公司(以下合称“龙腾光电”)签署《意向书》。三方拟共同组建专业化公司,统一经营各方的TFT-LCD (液晶面板)业务平台。其实,作为当前国内液晶面板制造规模前两位的生产商,有关京东方和上广电可能合并的消息早在年初就曾不胫而走,而今果然成真。
甚好!只是消息来得嫌迟,还应更早。我们习惯于将京东方与上广电、龙腾光电作比较,然后排出一个座次来。实际上,这是一种狭隘的观念。在中国大陆的液晶面板制造行业里,早就不仅是这三个玩家,甚至它们也不算最大的。
许多人动辄必称国内市场,实际上,所谓国内市场根本就没有藩篱。加入WTO以后,中国向全球企业开放市场已成共识,国内市场即国际战场。君不见TCL、创维等中国生产的液晶彩电企业的液晶屏许多都是来自韩国、中国台湾吗?下游厂商也需要按经济规律办事,除非处于上游的京东方、上广电能够拥有世界级竞争力,否则只能白白看着国内市场的份额流失。
液晶产业的市场是全球性的,液晶面板制造产业的参与者也是全球性的,但是京东方和上广电却成了各自的主要对手。这方面教训很大。譬如,为了争夺美国康宁公司的玻璃基板配套工程,京东方和上广电两方曾持续争执不下。
最终的结果有目共睹:谈判进程极大延长,达两年之久方有定论。遑论其余,时间成本就极高。在这个竞争激烈的领域,国内企业生产线配套迟完善一分钟,国外对手的竞争优势就会巩固一分。同室操戈,渔翁得利。争夺还使得双方争相让利,看谁能给康宁公司提供的税收政策更优惠、谁调动的公共资源更多。
这种竞争尤为短视。近一两年来,韩日等地液晶厂商,都在不断地兼并重组,扩大规模,以求成本不断降低;同时其技术力量也在不断增强,生产线升级越来越快。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是一方战胜了另一方,就能算取得成功了吗?明显不能。面对国外巨无霸,没有成本技术和规模优势,没有产品定价权,如何言胜?更何况,韩国的液晶面板企业不断登陆设厂,它们在原材料供应、人力资本的吸纳等方面已经与国内企业完全一致,更重要的是跟你同样贴近国内市场。
液晶产业危矣!这从京东方和上广电近年持续且不断放大的亏损额上便可看出。2005年,京东方亏损了16亿元;而截至今年中期,京东方的营业利润亏损就已接近20亿元。上广电同样也在亏损的泥沼中苦苦挣扎。即便如此,为了应对国外对手不断增强的规模效应和不断提升的竞争力,京东方和上广电都不得不谋求持续扩大规模。两者确也都公布了自己规模宏大的投资扩产计划。
然而,合并才是必然选择。想一想动辄上百亿元人民币的资金投入,就知道规模效应不可能真正依靠各方投资扩产来取得。随着国外对手的兼并,这个产业越来越走向了寡头竞争阶段。新形势下,无论是京东方、上广电或者龙腾光电,继续分散竞争都没有出路,抱团取暖才是唯一方案。
另外,合并议案背后的政府因素亦不可忽略。无论是北京还是上海,都已是把液晶产业作为自己“十一五”规划重点发展的行业,多年来两地也都在各自的企业身上投入巨资。可以想象,谁都不会甘愿自己精心浇灌的果实被别人摘走。不过,在感到不舍的同时,政府也应看到,液晶产业的发展自有其特点。倘若政府一味一厢情愿,为一地私利不顾产业整体发展,恐怕将适得其反。
走到今天,市场已经给出了自己的选择,这恐怕是中国液晶产业振兴的最后机会了。京东方在公告里有一句话,“计划在2007 年6 月30 日之前就有关整合事项达成一致,签署整合专业化公司合同、章程。若届时各方未能达成一致,本《意向书》终止”,衷心希望此话不要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