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欣赏能把时代留住的人,他们本身就在创造历史
韩杨、王云、曹可臻@本刊记者
他们是中国第一代服装设计师,也是世界优秀设计师行列里崭新的中国面孔。
他们尊重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但又具备国际化视野。
他们感谢时代带给自己的机遇,也感谢社会对他们最初职业生涯的宽容。
他们会不自觉地运用来自中国文化的灵感,但又竭力避免形式、图案等民族特色的刻意表达。
他们欣赏能把时代留住的人,他们本身就在创造历史。
从1996到2006,这是三个中国服装设计师逐步拥有自己的品牌、实现梦想的十年。
正如法国时装工会主席Didier Grumbach 先生所言,中国在经历经济起飞后,如今已经到了由一个提供低成本加工的国家向一个真正的时装大国过渡的标志性时刻。
正当欧洲人担心会被来自中国的廉价纺织品淹没的时候,几位来自中国的服装设计师早已准备好卖给你一些高雅的东西。
谢锋的十年:进军国际市场
当谢锋又一次站在巴黎时装周的T台上时,那一刻,恍然如梦。
十年前,谢锋作为助手曾经帮助自己的老师筹备巴黎时装周的发布会。当时,这个年轻的中国人在后台暗暗地想:总有一天,我要带着自己的品牌站在这里。
2006年的国庆节一定是谢锋生命里最为重要的一天。他的吉芬(Jefen)品牌作为第一个来自中国的服装品牌,成功登陆在巴黎卢浮宫举办的开幕秀,拉开了巴黎时装周的序幕。法国高级时装工会主席戈巴克先生指出:这件事情与1973年美国设计师登陆巴黎时装周具有同样意义。法新社评论道,“中国这个世界纺织业的老虎,由于它的第一个设计师参加了巴黎时装周,这个星期天在时装界打开了一个切口,引得全世界关注。”
生活背景中西合璧
谢锋身上最中国的体现是永远不喝咖啡。接受西方媒体采访,谢锋说汉语,他在欧洲最有用的语言是他的谦和礼貌,以及他具备国际化视野的时装。
谢锋身上有种儒雅的气质。他出生在杭州的一个教授家庭。文革还未结束,在人们尚且穿着统一制服的时代,谢锋甚至做了件喇叭裤,可刚洗了一次就被别人偷走了。他说,那个时期人们也用特殊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服装观念——很多人把军装修改了。谢锋在浙江理工大学学的是纺织品设计,因为当时还根本没有时装设计专业。读书时,谢锋的快乐是能在图书馆里找到世界时装杂志,虽然往往是过期两个月的。
留校任教的谢锋在80年代做出了职业生涯里的一个正确选择,他进入东京的日本服装学院留学,并获得硕士学位。虽然还是个啃着面包的穷学生,但最让谢锋自豪的是,1990年他夺得从未被任何外国人染指的日本青年服装设计师大奖赛金奖。一大笔奖金让穷学生谢锋非常激动,但更为激动的是,他因此叩开国际时装界的大门。
谢锋得到日本Nicole公司的工作机会,并受到推荐去巴黎Kenzo的工作室工作。Kenzo 是从1970年起在巴黎享有盛名的日本时装界重要设计师。在Kenzo工作室,以及后来在Jean Paul Gautier大师身边工作的机会,让谢锋在东西方美学的交汇中、在混合文化的认同感中沉淀着自己。
国际化道路的突破点
有了国际化的眼光和经验,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谢锋在意大利一家纺织品公司的支持下,回国创办了Jefen(吉芬)品牌。创业六年间,虽然吉芬一直保持低调,但它在中国高级成衣市场逐渐具备领导地位,年销售额过亿元。
从纯粹设计师转向企业的经营,最早也曾让谢锋手忙脚乱,但在国外服装界的工作经验最终帮助了他。见识过欧美、日本服装品牌每年几十亿、上百亿美元的销量,谢锋说中国的企业规模还小,不敢轻言成就。进军国际市场,中国的服装企业还面临投资和营销的困境。
中国的服装业投资人尚属第一代,资本对企业的介入还不及欧美成熟。欧美投资人本身对时尚和设计理解更深刻、更具专业眼光,在国外,小设计师凭借三两场漂亮的发布会引起投资人关注,然后被收归成大集团成员的成功案例时有发生。而中国的投资人也许会被设计师某一场豪华的发布会打动,但真正合作后,却对设计师的工作干预较多,往往希望设计师去做一些和自己专长并不完全相符的东西。
另一个问题是企业的营销问题。即使是很大的中国公司,设计及经营团队的配合也往往不尽如人意。谢锋强调中国并不缺优秀的设计师,而是缺少优秀的经营者和投资人。像其它国外服装品牌进入中国需要寻求当地公关公司合作一样,他的吉芬品牌在2004年聘请了巴黎第二工作室来负责其在欧洲的整体公关和市场推广,这个工作室曾经为John Galliano、三宅一生等著名设计师担任过公关及市场推广工作。
另一种“中国特色”
对于吉芬品牌在巴黎时装周上的亮相,一家著名的欧洲报刊评论道:“除了几件绘画着桃花的礼服和短裙,你几乎感觉不到这是一个来自中国的品牌,相反,这个系列充满了英国女孩或者浪漫空姐般的西方情调。虽然有点‘太不亚洲’,但你绝不能否认这是一个漂亮的系列。”
Crumbach先生的一番话令人印象深刻:“在巴黎做发布会,设计师所代表的是一种顶尖的流行,而不是民族特色。”但这恰恰是许多中国设计师的误区。过于注重旗袍、刺绣、龙凤图案的表达,让西方设计界对中国设计师的作品带有成见。他们原本以为吉芬只是另一场“中国式的”发布会,但谢锋带来了惊喜。
“我赞同李安的手法,用国际的眼光去诠释中国情感比较容易被人家接受。” 谢锋希望吉芬成为一个有着东方情怀的品牌,摆脱生硬的民族符号,取而代之以国际化的审美标准。但与此同时,血液中带有的自身文化的烙印,和能被一眼就辨别出来的风格化差异,恰恰应该是一位中国设计师成功必备的元素。
谢锋说,其实他的作品系列里充满了来自中国文化的启发。有一天他陪一位意大利朋友到故宫游玩,当时他们都被那些古老的大门深深吸引。于是在吉芬品牌“门”的系列里所采用的一些门钉式的装饰细节和方形的轮廓,都是来自故宫大门的灵感。而最富中国特色的东西,是那些纯中国制造的丝绸和亚麻面料。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设计师群体势必会陆续登陆世界时装市场。作为团体,中国设计师最终是否会形成一种既能为世界接受,又带有显著中国风格的设计特色呢?谢锋的回答很含蓄:“中国在二十一世纪的标志是‘融合’,中国在未来岁月成为世界强国时,一定会做得很好,所以你应该知道是什么风格了吧。”
郭培的十年:传播高级服装订制
十年两端的两个发布会是郭培的职业生涯的分水岭。
十年前,做“走进一九九七”的发布会时,郭培是为成衣品牌服务的市场化设计师。十年后,郭培用一场引得世界时装界侧目的发布会来证明,中国同样拥有世界顶尖的高级服装订制设计师。
创业只是率性而为,郭培想要追求的是一位设计师的执着与自由。从1996年开始,郭培尝试用凝结在设计里的智慧来打造一片全新的市场——中国高级服装订制。
价和值
作为中国第一届服装设计专业毕业生,郭培感谢自己的“生正逢时”。上学时,他们跟着美院的老师学素描、画人体解剖,和服装技校的老师学裁剪,无论学习和实践都是在摸索中成长。
八十年代的中国把服装设计的魔力发挥到了极致。“只要你在衣服上别出心裁地缝上三个兜,这个版式立刻就可以畅销。”郭培印象深刻的是,在大街上走不到一站地儿,就能看到二三十个人穿着自己设计的服装。
1996年,年薪已达36万元的郭培开始厌倦这种颇受限制的以市场为导向的设计,作为情感细腻的设计师,她想要寻找更自由展现设计魅力的途径。也就在此时,有些朋友不再想要人云亦云的成衣,想要找郭培单独设计一些与众不同的服装。
什么叫高级订制服装?十年前人们不懂,大家的第一反应是:“是裁缝吧?”在当时人们的观念里,做的服装一定比买的便宜。因为人们觉得衣服的价值以料子好坏来衡量,而人工——无论是凝结在服装中设计师的智慧与精细的做工工艺,都是不值钱的。
“衣服可以成为艺术品。当我用心做一件衣服时,我的生命在消失。智慧与工艺才是一件衣服的真正附加值。”这是郭培的理解,可这个道理最初人们并不懂。
按照法国时装公会的定义,高级服装订制需要严谨的程序:一件衣服90%的工艺由手工完成,至少需要修改5次以上,制作过程更是历经沟通、设计、制版、做布样、立体裁剪、试办成品、试成衣等等环节。
郭培是个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人,她的服装精致到细节。按照严格的标准制出的服装往往仅成本就过万,这给最初的客户一个震撼:即便是打上三折五折,人们还嫌贵,几乎将其视为天价。
郭培开始了“价”和“值”的博弈。“‘价’是用来体现‘值’的。我们的目标是让每件衣服物超所值,这样客户才会下次再来。”而当客户真正明白衣服中包含的设计师的智慧、团队的服务、失传的工艺有多重要时,中国的高级订制市场也悄然形成。
原来郭培的大部分客户是演员。可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把服装当作了一种表达自我的方式。有些客户会花上几千块钱订做一件美丽的睡衣。服装变成了一种语言,衣服不是根据需要而产生,更重要的是传达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这个变化让郭培觉得不可思议,而能够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让她更加深爱自己的职业。
设计师不分国籍
玫瑰坊专卖店的装修风格是由郭培自己设计的。在这里,从意大利运回的枝形水晶吊灯,从巴厘岛淘来的手工大门,和中国式的木漆屏风、用金属盘成的凤鸟图案协调美丽、自成一体。
“设计师只是一个职业,它是不分国界的。”在郭培看来,民族的区域化的服装不应是国际化的大师级的设计师的作品。“我们不能单纯拿老祖宗的东西展示给世界,要拿出符合当今世界的、属于全人类的设计风格。”
一位意大利朋友曾把郭培介绍给当地的一位知名时装评论家。对方颇不以为然:“中国能会有高级服装订制吗?连日本都没有!”可当这位评论家参观完郭培的专卖店和时装秀之后,他却赞叹不已,他认为惟一的遗憾是,在中国时装周期间举办的这次服装秀上,观众鼓掌的时间不够长。“如果在巴黎,郭培一定会得到全体观众的起立,并会得到长达数分钟的热烈鼓掌。”
在郭培的发布会上,有中国人认为她设计的服装比较西化;而西方人则从她的服装中看到了强烈的东方风格。“其实我们总是发现和自己文化不一样的东西。”郭培的设计更加中西合璧,也许你能从她的服装中读出西式古典宫廷的味道,但那衣服上的刺绣很可能灵感源于西藏唐卡壁画中的莲花造型,绣法很可能是几乎失传的盘金绣。
郭培对中国文化中最感兴趣的部分莫过于服饰工艺,一看到刺绣,她就觉得自己走不动道儿了。“我从不刻意表达什么,我希望将自己的情感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
郭培的专卖店开在北京、杭州最繁华的商圈里,与国际知名品牌并立。但郭培把经商赚钱看得很淡。而服装则是真正从她骨子里长出的挚爱。
就好像多年前在电视里看到的那个放羊娃,养羊为了结婚,结婚为了生孩子,生孩子为了养羊。对郭培来说,赚钱为了做衣服,做衣服是为了快乐。“我不希望自己的品牌获得多么显赫的商业回报,我希望它细水长流,等到有朝一日我们白发苍苍时,还能静静地坐下来做时装。”
罗峥的十年:打造个人服装王国
从她10岁时给自己设计第一条礼服裙开始,罗峥的人生注定与服装结缘。
这个拥有中国十佳设计师头衔的优雅女子,她头上的光环让人眩晕:中国时装设计最高奖“金顶奖”、美国NAUTICA创意基金白金大奖、法国轩尼诗评选的“亚洲时尚设计大奖”??
罗峥的电话常常在晚上11点钟打来,十年前开始创业的罗峥具备双子座的典型特征:聪明、不安于现状。
十年间,她创立了属于自己的三个时装品牌:高级成衣品牌OMNIALO欧柏兰奴、高级新概念礼服品牌C LUO INTUITION西罗直觉、高级订制礼服品牌西罗梦幻。
罗峥的梦想是打造属于自己的服装帝国。2006年,KEATING INVESTMENTS、LLC、CROSBY ASSET 等多家投资公司同时向罗峥及其品牌进行投资,不安于现状的罗峥正体验着幸福的感觉:时时在路上。
情迷中国元素
受母亲的影响,罗峥在艺术的熏陶下成长。芭蕾舞的灵动飘逸、古典音乐的华丽丰满让儿时的罗峥深受西方文化感染,甚至有些性格反叛,崇洋媚外。
长大后到世界各地游历,在另外一个时间空间里反观自己,罗峥反而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了亲近。在希腊、意大利等欧洲国家,罗峥感受到当地老百姓对民族文化的敬畏和虔诚。人们在语气、甚至是眼神里,都流露着自己的骄傲。这种情绪触动了罗峥,她开始反思,深深觉得中国文化的精华并没有得到国内年轻人应有的尊重。中国的文化是属于全人类的,如果在当代忽视了对文化的传承,那文化断层一旦形成,就不可能复制再生。而作为一名中国设计师,她没理由不重视。
于是,罗峥刻意在自己的服装发布会上把中国元素进行渲染,尝试把东方的人文理念、哲学思想融入设计。运用扇子、中国花鸟、旧上海洋烟图等意象组合而成的中西合璧旗袍、源于景德镇青花瓷概念的时装、使用中国戏曲图案和营造水墨画的效果的尝试,无不流露出浓厚的文化艺术底蕴。
罗峥对东方文化的意境美非常着迷,每次阅读大量的资料都难免叹为观止。她越发觉得现代人太急功近利,失却中国古时几代人共同传承完成一件事的专注。时尚的东西应该有一脉文化传统,但不是生搬硬套,要用新颖时尚的方式去呈现,更要符合国际化的审美趋势,让更多人分享。
玩转设计与经营的平衡
“说自己的话,把自己的话说好。”罗峥的作品往往带有浓重的个人色彩,她认为最好的设计一定是以人为本,形式创新,有自己的灵魂。
1996年,罗峥创立时装公司,开始逐步实现艺术与实用并重的设计理想。她把自己对时尚的敏感,精致而完美地运用到创作中去。以立体、变幻的感观效果来追求强烈的视线冲击,从而使自己的作品能恰到好处地表现精致,给人一种含蓄而持久美的本领。正像业内人士的评价,“把握潮流,却绝不拘泥于潮流,将传统的典雅糅合新颖的设计与技术,最终幻化出令人耳目一新的精品。”
罗峥坦言,集设计师和经营者于一身,时常感到内心矛盾,需要一种平衡力。在设计上她是追求唯美的理想主义者,在经营中一旦掺杂“人为因素”就会感到丑陋和无奈。然而,正是通过商业渠道获得物质基础,才能获得更多机会。
十年的品牌经营,罗峥对自己的评价是“尚可”。现在,欧柏兰奴在中国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各大城市一流商圈拥有百余家连锁专卖店,是中国知性女士最喜爱的知名时装品牌。
在企业管理方面,随性的她习惯用简单的方式处理一切。同时,她也注重明星对品牌的影响力。自从2005年中国影视界的明星徐静蕾、李冰冰、范冰冰刘亦菲、纷纷选中罗峥设计的礼服出席重要颁奖典礼之后,明星穿着本土设计师的作品出席重要场合已经成了一种时尚氛围。2006年10月,章子怡身着罗峥设计的礼服出现在明星慈善夜上。吴佩慈、赵琳、张静初等也都纷纷身穿罗峥设计的礼服出现在金鸡百花奖的现场。
将核心竞争力定义为设计和创意的罗峥,计划开发一些配饰产品,进一步打造个人服饰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