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东报道
近日,北京市留学人员海淀创业园迎来了9周岁生日。经过9年的不断建设,海淀留创园的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创新人才进一步聚集,为北京建设创新型城市,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做出了重要贡献。
北京市留学人员海淀创业园成立于1997年10月,是北京首家专门为留学人员回国创业所建立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也是北京孵化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淀留创园旨在为留学回国人员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促进国外先进技术、管理经验与国内资源的有效结合,培育一流的企业家。
海归创业的乐土
北京欧特科新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要从事水利自动化领域技术开发、工程技术服务和技术咨询的高科技企业。近年来,欧特科公司依靠技术优势,出色地完成了包括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隧道、三峡工程二期施工大坝混凝土浇筑、京沪高速铁路桥梁设计与施工等在内的国内多项大型项目的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该公司总经理范少伯在美国长期从事水利工程管理和设计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经验,回国后,他曾任黄河小浪底水利工程总工程师,为中国水利工程设计水平的提升和理念更新做出了重要贡献。
北京中孵友信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要从事医疗器械研究的高新技术企业,由该公司研发的第三代细胞涂层血管支架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有望完全解决心血管再狭窄的问题。该公司的创始人之一侯东明是美国著名的心血管研究专家,他表示,回国创业是希望为国内更多的心脑血管病患者带来福音,为中国医药产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像这样的企业和企业家在海淀留创园里还有很多。据统计,截至2006年年底,北京市留学人员海淀创业园累计创办企业487家,在孵企业213家。企业创业者大都来自海外,研究领域涉及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机电、环保与节能等,他们都是高学历人才,有着丰富的科研知识和技术经验,在这些创业者中,拥有博士或硕士学历的人员占80%以上。海淀留创园已经成为中关村高科技人才高度聚集的代表。
经过9年的建设,北京留学人员海淀创业园已发展成为一个拥有留学人员创业园、留学人员发展园、中关村生物医药园、留学人员子女教育基地等完整的孵化体系,为在孵企业提供了投融资、管理咨询及培训、技术咨询、市场推广和项目推介等全方位的服务和支持。
破解融资难题
融资难是长期困扰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难题,海淀留创园的企业更是如此。这里的创业者大都手里拿着一流的技术以及产业化前景乐观的项目,却难以得到投资机构的青睐。
为支持园区企业自主创新,中关村科技园区出台了多项扶持政策,帮助企业缓解融资难题,如“瞪羚计划”、“绿色通道”等。据统计,2005年,“瞪羚计划”为园区320余家(次)“瞪羚企业”提供贷款担保支持,企业实际获得担保贷款21亿元。然而,由于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生物医药企业的资金需求额度较大,研发周期较长,政府的资金支持有如杯水车薪。北京市留学人员海淀创业园副主任王士琦表示:“‘绿色通道’贷款额度较少,只能应急;而‘瞪羚计划’又有销售收入必须达到1000万元的高门槛,限制了很多中小企业。”
对此,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副主任夏颖奇表示:“政府只能在产业政策方面做一些规划,比如银行贷款、担保、贴息、投融资合作等。但真正解决资金问题不能仅靠政府的支持,政府不可能拿钱支持某一特定的企业,所以,判断企业的生命力,判断它将来的成功率,都得靠市场,靠投资人。”
北京市留学人员海淀创业园的发展思路非常明确:强化投融资服务,重点孵化龙头企业。尽管国内的投融资环境与企业的需求差距较大,海淀留创园内多家企业仍通过引入风险投资和增资扩股等形式进行了融资。
2005年11月9日,北京奥瑞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在纳斯达克上市,成为全国留学人员创业园内首家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企业,并成功融资9000多万美元。仅用了8年时间,他们便完成了由“科技作坊”到纳斯达克上市公司的跨越。
2006年年初,北京奥精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共吸引企业和个人投资600万元。奥精医药成立于2004年12月,是一家主营三类医疗器械的高新技术企业,该公司依托清华大学材料系,在纳米人工骨、聚酯尿路内支架、防粘连凝胶等项目上成就突出。
为了解决企业资金不足的问题,北京市留学人员海淀创业园积极搭建研发平台和服务平台,帮助企业节约开支。他们用低廉的价格为创业企业提供办公场所,在生物医药园搭建分析测试中心、中试车间等科技平台,为企业打通产品上市的通道。2006年,海淀留创园又获得了中关村创业投资发展中心“孵化加创投”的认定,引进了种子资金支持园内的初创企业,并与国外风险投资公司洽谈合作,计划引进国外资金为园内企业开展风险投资服务。
“企业的融资环境得以改善后,将会迸发出更加充足的创新能量。”王士奇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