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立峰
伴随着新年伊始的喜庆气氛,“软件科技创新工作会议”在北京紧锣密鼓地召开。这次会议不仅全面总结20年来中国在软件科技创新和软件产业化方面的实践经验与奋斗历程,而且将明确今后软件科技创新的发展方向,意义非比寻常。
20世纪80年代,面对全球化和信息化浪潮,处于改革开放初期、迎来科学春天的中国,逐步意识到软件技术及其产业化的重大战略意义,并开始了软件科技创新的伟大征程。1986年,《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纲要》首次将软件技术列入国家优先发展的领域。1988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软件工作会议,正式拉开了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的序幕。尤其是1995年由原国家科委发起召开的“推动中国计算机软件产业形成和发展研讨会”,将中国软件科技创新和软件产业化事业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软件园开始蓬勃发展起来。
20年来,中国软件产业从起步到发展,走过了一条艰苦卓绝的历程,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和重大关键技术,建立了有中国特色的自主软件科技创新体系。尤其是近10年来,在《鼓励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振兴软件产业行动纲要》的推动下,通过建立“以大带小”的创新链和“以用带研”的产业链,并倡导实施“中国软件欧美出口工程”(COSEP),依托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中国的软件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化水平显著提高。
事实证明,坚持自主创新和集群发展是中国软件产业成长的宝贵经验,也是摆脱国外藩篱的惟一出路。要实现软件产业强国目标,必须始终高举自主创新大旗,大力发展软件产业集群,最终迈向创新集群。
需要指出的是,作为信息产业的核心和灵魂,软件产业是提高国家整体竞争力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对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国家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需要以强大的国家意志加以推动和扶持。纵观中国软件产业的现状不难发现,虽然中国已是软件大国,但远没有进入软件强国行列。与软件产业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软件的关键核心技术缺乏,产业整体规模较小,产业集中度不高,缺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更重要的是,当前全球软件技术及产业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国外实力强大的软件巨头通过低端锁定,牢牢地控制着科技创新和产业化的主动权。面对异常强大的对手,中国软件企业仅凭自身打拼,很难突出重围。从这一角度说,国家对软件产业的支持不仅不能削弱,反而要进一步增强。
可喜的是,随着自主创新成为国家战略,有关方面就走自主创新的软件发展之路已达成共识,科技部、国家发改委、信息产业部、商务部、教育部等部委正加紧制定推动软件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软件产业正在进入一个崭新的快速发展期,中国也由此向软件强国的目标又迈进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