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庆武
在11月18日开幕的2006北京国际汽车展上,瑞虎、中国龙、荣威、奔腾等中国自主品牌车风光亮相,长城、上汽、奇瑞、哈飞、昌河、华晨、比亚迪、东南汽车、江淮、众泰、猎豹、ZTE、中顺、双环等一批国内汽车厂家也都带来了一大批自主开发的新车型,展示了他们的研发实力。
自主品牌占全部参展车辆的1/3,创历届北京车展之最。自主创新不仅为中国汽车产业指明了发展方向,也成为中国汽车业发展的新动力。
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在车展现场感叹,本届北京车展的最大亮点是自主品牌汽车的巨大进步,展现了生机和活力,给中国汽车行业注入了新鲜血液,带来了新的希望。此次车展,吉利集团在北京吉利大学分会场展出了十几辆最新开发的新车型,包括一款概念车,吉利集团所属的华普汽车也展出了一款概念车。
吉利公司作为第一个拥有中国自主品牌的民营汽车企业,2003年推出了中国第一款跑车“美人豹”,表明了中国汽车企业在高性能轿车的自主研发道路上迈出的第一步。而事隔3年,吉利又先后推出了第二代跑车“雳靓”和第三代跑车“中国龙”。本次车展,吉利又展出了一款概念跑车“风隐”,具有隐形战斗机一般的前卫外形和语音控制功能。此外,吉利公司制造的方程式赛车,车身外形达到F1比赛用车的标准,搭配的是吉利公司自主研发的高性能CVVT发动机。
中国历史最久的汽车企业——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也携29款汽车、3种新型发动机及多种新技术汽车产品参加了北京车展。在展出的29辆展车中,自主品牌车超过10辆。通过三款自主品牌整车产品的揭幕,一汽集团首次全面、系统地向公众展示了从基础研究、零部件与整车研发到整车出品各个环节发展自主品牌的阶段性成果。
一汽集团总经理竺延风表示,“自主发展,开放合作”是一汽发展的总方针。为实现“十一五”的奋斗目标——销量200万辆、自主品牌100万辆,一汽将努力实现四个自主:即实现具有自主总量、平台产品规模化发展的规模自主;实现掌控自主核心技术、具备引领行业创新能力的高端自主;实现具有完整支撑体系、能够有效组合国内外资源的体系自主;实现具有可更新换代技术能力、确保自主品牌价值不断提升的持续自主。
北京国际车展的余温还未散尽,11月27日,在德国不来梅,华晨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与欧洲大型知名物流公司HSO汽车贸易公司一次签署了为期5年、共15.8万辆中华轿车的出口协议。这是迄今为止,中国自主品牌轿车单笔出口量最大的一次,也是国内汽车首次大规模登陆发达国家市场。
此次中华轿车大规模登陆世界汽车发祥地德国,这个拥有顶级技术、市场准入“门槛”最高的国家,不仅是华晨汽车自身的一次重大突破,更意味着自主品牌汽车在技术、品质、性能方面拿下一张“全球通行证”。
近年来,自主品牌汽车出口量大幅增长,出口企业也呈现出全面开花的势头。但是,截至目前,大部分自主品牌汽车的出口对象国,都是东南亚、中东、非洲、南美等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市场上,中国汽车长期难以摆脱“低价、低端”的形象。出口欧美市场,自主品牌一直未能获得实质性突破。
撬开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市场,日本车用了整整15年的时间。成立刚刚5年的华晨,却得到了欧洲市场的通行证。
据华晨相关人士介绍,经过几年的锤炼,中华轿车逐步做到了“有产权、更有知识”。坚持“高起点自主创新、高品质自主品牌、高目标跨越发展”的发展战略,创造性利用国内外优势资源,让华晨迅速积累了雄厚的自主研发实力。此次华晨巨资聘请意大利顶尖设计公司开发的中华轿车,拥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也开创了“整合全球优秀资源为我所用”的自主品牌发展模式。确保了新一代中华轿车在车身安全、环保等方面达到了欧洲标准。
在产品品质上,华晨大力推进以品质为核心的“品质、品牌、品种”三品工程,并高薪聘请世界级质量管理大师——原宝马副总裁施佩尔担任“首席品质官”,在品质控制体系上与国际一流水平全面接轨。华晨还建立和完善了国内首推的“SQS”安全、品质、服务三位一体的保证体系。先进的技术、可靠的品质以及良好的信誉,铺垫了华晨的“欧洲之路”。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05年,中国汽车总产量达到570.7万辆,世界排名第三;汽车总销量近592万辆,跃居世界第二。但另一个事实也摆在人们面前:尽管汽车产量在世界上仅次于美国、日本,但中国仍不是一个汽车强国,平均每四五辆轿车中,只有一辆挂着自主品牌;中高档轿车市场长期被外资品牌垄断。
尽管近两年中国汽车业自主创新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中国汽车企业技术创新和品牌主要体现在载货汽车上,轿车方面缺乏有竞争力的自主品牌,很少有叫得响的品牌。当前,国内生产和销售的轿车大部分是依靠技术引进和合资开发的国外品牌,实质上成为世界汽车巨头的“组装车间”。面对世界汽车产业集中化、技术高新化、经营全球化、生产精益化的发展趋势,中国汽车产业明显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武汉理工大学胡树华教授列举这些数据后感叹:“反差非常大。”
作为“国家汽车创新工程”研究课题组组长,胡树华认为,中国汽车企业应该利用差异优势,分类发展。在中高档车的工艺水平和开发能力上,可以通过引进、学习、消化吸收、再创新来发展;在经济型车的制造上,中国有大规模生产能力和丰富的技术经验,也符合国民消费水平,应利用这个优势占领市场;在新一代汽车的研发上,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并不大,有机会进行突破式创新和局部领先,抢占技术制高点,实现后发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