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隽
2006年,冯小刚的《夜宴》与张艺谋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分别代表Hong Kong地区及内地角逐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一时间,外国影坛又兴起了中国热。中国电影能跨界而向国际主流电影市场挺进,不能不说是中国电影在出征奥斯卡的道路上迈了很大的一步。
张艺谋从拍小成本的艺术片起家,近几年一直醉心于商业大片的拍摄,从《英雄》到《十面埋伏》,均是大制作、大成本,是中国电影朝“娱乐信息产业”方向发展的成功尝试,在票房和社会知名度上了有着其他电影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冯小刚历来不是那种“带着电影应该是什么样子的铐子来拍电影”的导演,“冯小刚电影”不仅具有一种商业的票房感召力,而且逐渐成为本土电影一种知名的大众文化品牌,从《大腕》、《手机》到《天下无贼》均是大众耳熟能详的成功影片代表。冯小刚在电影商业上的可信赖性,使其电影成为一支能与海外进口影片博弈竞争的有生力量,经济地位与文化价值已经越来越被中国电影界所确认。
张艺谋是拍商业大片的典型代表,从《夜宴》开始,冯小刚也开始尝试着往耗资过亿的大制作影片发展。原本代表中国电影两大派别的名导,现在却同时拍起了同一类型的影片,看来中国电影人对电影要走产业化运作的道路已经达成共识。
商业成就创意
近年来,中国电影似乎有着浓厚的奥斯卡“情结”。在好莱坞电影的全球化霸权现实中,中国导演深明要突破重围,利用西方最能接受的古装历史电影和经典名著改编的电影打入国际市场不失是良策,从而有了借用《哈姆雷特》的《夜宴》和借用《雷雨》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对于经典的借用,增强了影片本身内容的可欣赏性。巩俐、章子怡等国际影星加盟的超豪华演出阵容,更是吸引观众倾囊相助,保证票房的主因,也是进军国际市场的制胜法宝。
创意经济以内容为王,但是光有内容而没有运作的成本,创意只会是纸上谈兵难以实现,是好片就得营销,就得适度炒作。
中国电影发展至今也明白电影不是纯艺术,而是工业,随着信息传媒业的不断发展壮大,电影娱乐业搭上这趟顺风车,在宣传造势中才能如鱼得水。电影《夜宴》在搭乘“世界杯”便车的宣传中可谓是最讨巧的一个,投资合作方华谊兄弟传媒集团总裁王中军说:“晚上的《豪门盛宴》不就是《夜宴》吗!”虽是简单的一句引用,但也为即将上映的《夜宴》做足了噱头。华谊兄弟敏锐的商业运作能力彰显无遗。
《夜宴》从深圳发展银行贷了5000万元,一个是章子怡的加盟起到一定的作用,更主要的是冯小刚的品牌价值。这是文化创意企业间接融资的典型案例。华谊兄弟是目前国内最大的民营影视公司,也是国内7~8家获得全国制片权和发行权的影视公司之一。制片和发行的合二为一更便利了华谊运用非常灵活的融资手段和市场化运作来保证影片的票房。同样的影片如果放到国际市场发行,边际成本很小或几乎接近为零,但是其经济效益却会极度扩大。
《夜宴》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外票房的保障,投资商华谊兄弟意识到“海外才是中国生产的大片收回投资的主战场”。《夜宴》本土市场尚未放映,就已经从海外市场收回了成本,其中仅在日本市场就卖出了500万美元的好价钱。注重海外营销,是中国商业大片寻求投资回报和期待国际市场认可的重要途径。
电影产业化思考
虽然中国生产的大片有些时候已经从票房上来说超过了国际大片,但是并不能说明中国生产的大片已经超越国际大片。比起好莱坞成熟的电影产业,中国电影的产业化还是相当低级,处于初级阶段。北京电影学院电影研究所刘军副教授说道:“中国生产的大片学会了‘大明星’、‘大投入’、‘市场化’等特点,但影片自身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许多电影追求豪华、瑰丽的视觉盛宴,其题材离现实生活很遥远,观众接受起来也存在一定的障碍。”同时,刘教授指出国际上很多大片体现了对道德、人性、家族命运、种族歧视等社会现实重大问题的关注,其思想深度和拍摄效果为国际社会所认同和赞赏。中国商业大片一味追求古代、武打、超现实的题材思路并不是一条电影可持续发展之路。中国电影需要探索艺术品位和票房双赢的商业大片。
美国电影之所以雄霸天下,不能简单地认为是美国电影好看,除内容、形式吸引人外,至关重要的是美国电影自身就是个大产业,是将信息传媒业和娱乐业紧密结合的产业。同时,其电影品牌可开发的商业价值极其丰富:除影片的海外版权、家庭录像制品、电视播映外,还包括与影片内容相关的图书出版、服装鞋帽、海报、珠宝、游戏、玩具、文具、日常用品、原声音乐和主题公园等。
刘军教授表示:“中国电影商业运作的深度和广度远未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主要原因是身处创意产业不够发达这个背景。电影产业处于创意产业的上游,只要整个外部发展环境改善,创意产业逐步兴盛,电影产业也还是能强盛的。”
中国电影产业化还没有完全形成,一旦形成,这个市场是非常有前景的。一部电影的收入不仅仅是在影院里,而是在更广泛的领域,很长时间范围内收益。好在国内许多导演已经意识到这个道理,商业运作的力度也在逐渐加大。同时,中国电影国际化视野越来越强,中国内容表现形式加入国际因素、审美情趣,在弘扬民族文化的同时充分有效利用中国元素,实现全球化、不同文化的融合。不久的将来,中国电影扛起商业巨片之旗,跨文化抗衡好莱坞,挺进电影主流市场的日子也会成为现实。
今年,充满智慧的小成本电影在电影界崭露头角,泛起波澜。从被人们津津乐道的《疯狂的石头》、《好奇害死猫》到《鸡犬不宁》,人物性格鲜明、小成本制作的典型类型片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引起了电影界人士的极度关注。刘军教授认为:“市场需要多元化,不同的观众精神需求不同,这类影片夸张、幽默、嘲讽的后现代表现手法,给人一种酣畅淋漓的满足感,弥补了某类精神需求上的空缺。”
电影市场构成是丰富多彩,多元化呈现的。商业大片主导下的中、低成本影片百花齐放的电影市场才是中国电影发展的可持续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