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智明难以忘记,当自己无法承受压力,流下“不轻弹”的眼泪时,妻子拍着他的肩膀轻声说:“没关系,还有我呢!”
王云@本刊记者
每天清晨6点,徐智明就起来照顾孩子,他要7点准时送大儿子去幼儿园。妻子高志宏通常要睡到9点才肯起,然后和徐智明一起吃早餐,一起去店里。晚饭一般由高志宏做,这时,徐智明正陪着两个儿子在客厅或院子里玩耍。
晚上,徐智明会给孩子们讲故事或者到自己的育儿博客上与一群妈妈交流心得。而高志宏则点支烟,工作到夜里一两点。
就是这两口子,经营着广告圈里人尽皆知的“龙之媒广告文化书店”,在全国7个城市有直营店。
24小时夫妻
徐智明总说自己和妻子是24小时夫妻,每天在一起工作的时间早已经超过8小时,同时还生活在一起。 他1987年考入北京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系,毕业后进入广告公司工作;而高志宏小学、中学、大学皆与徐智明同校,1988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进入北京市邮政局所属的广告公司工作。
因为夫妻二人都在广告公司工作,急于从书中获取系统的专业知识。而当时国内广告业正处于起步阶段,资料极其有限。既有广告行业的从业经验,又深谙中国广告人的需求, 夫妇二人借了20万元,开了中国第一家广告书店——北京广告人书店。
今天,“龙之媒”广告文化书店位于朝阳区华普花园A座,160平米的店面里陈列着4000余种专业书籍。而在1995年1月18日开业时,他们仅搜集到四五百种专业书,包括港台和国外的专业书刊、杂志,都是一本一本找来的。19平米的小店位于现在崇光SOGO对面的达志桥胡同里,当然那个时候还没有SOGO。小店在胡同最里面,被菜市场和副食店包围着。
“酒香也怕巷子深”,创业之初他们并没有钱用来做广告,如何提高书店在圈内的知名度,让读者找上门呢?徐智明开始背着大包,哪有行业会议,就去会场门口发传单,“简直就像是散发小广告的”。或者翻报纸招聘栏,一有广告公司的信息就上门推销。就这样,徐智明把信息一点点发出去,渐渐地,有人手持传单上门购书了。有些顾客甚至从新疆、杭州过来买书,尽管费尽周折,但看到想要的书都如获至宝,激动地连说:“真有这样的书店啊!”很多顾客感谢书店为广告行业做了件大好事,这让徐智明夫妇有了很强的责任感和成就感。
打造“龙之媒”品牌
在广告公司是帮助别人传播产品、做品牌,徐智明和高志宏则把自己的书店当成广告客户来看待。争取用最少的钱,赢得最大的宣传收益。从创业伊始,徐智明就制定了一个三年规划:第一步,开店,造名气,树品牌;第二步,出书;第三步,举办广告专业培训等活动。随着全国各地“某某广告人书店”越来越多,徐智明夫妇主动放弃了原来的品牌,更名为“龙之媒广告文化书店”。
1995年起,徐智明开始有意识地搜集每一个购书者的名片,并开始邮寄会刊,这时他还没想到要实现会员制。直到1999年会员制开始正式实行。不仅有一对一服务、个性化服务,还可根据消费数额得到不同级别的服务。徐智明要将80-20原则贯彻到会员制的执行中来:用80%的精力为20%的客户服务,从这20%的客户身上获得80%的收益。现在服务还在不断升级,从会员制到数据库营销,再到公共关系管理,经过分析做针对性传播。
1997年夫妇俩开始策划出版“龙媒广告选书”系列,从书名到具体每一本书的章节、大纲都想好,再与专家确定,找了一批业界既有实务经验又有学术水平的作者写书。他俩借贷近60万元,一下子出版了9本书。这套书直到现在在广告界仍有口皆碑,很多专业广告人见到徐智明会说开玩笑:“我可是看着你的书长大的啊!”而一些出版界的朋友也会笑称,徐智明夫妇俩在毫无经验的情况下竟敢一下子自费出9本书,真是“傻大胆儿”!然而就是这次“傻大胆儿”的行为,“龙媒选书”在特定读者群中已建立起了相当的认知度,也奠定了“龙之媒”的品牌。
此后,除了书店,徐智明还拓展了广告业服务机构培训中心和资讯中心两个机构,涉及的业务包括策划、出版、培训、网站、人才信息和猎头服务、专业信息服务等等,并相继在郑州、上海、广州等地建立加盟连锁店。到2001年,尽管“龙之媒”的品牌越来越响,但公司经营上发展缓慢,徐智明夫妇意识到企业发展遇到了瓶颈。
经过分析研究,他们得出了结论——企业在没有做大的时候,要抵制“多元化”诱惑。“龙之媒”必须回归本业,只做书店,涉及领域从原来的广告图书,辐射到相关的设计、传媒和营销图书领域。“龙之媒”在这几类图书方面做得很专,“龙之媒图书销售排行榜”甚至成为许多综合性大书城进广告类图书的依据。现在“龙之媒”在全国有近5万名会员,营业额达千万元以上。全部书店实行信息化管理,在全国7个城市建立了直营店,其中有几个店是将前期的加盟店收回改成直营店。
不做“夫妻店”
虽说是私营企业,但徐智明夫妇不想让企业按家族式的管理模式运作,希望在公司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他俩的目标是做“百年老店”,总觉得“夫妻店”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首先,公司明文规定,徐智明和高志宏的亲戚不能加入“龙之媒”。其次,在“龙之媒”不存在“丈夫管钱还是妻子管钱”的问题,财务部有专业人员负责。1997年公司开始实行员工持股。目前,公司30多名员工,有一半的员工都持有股份。徐智明认为小企业发展要求“稳”,股权越分散也就对投资和企业发展越保守。
起初为了避嫌,“龙之媒”特意外聘总经理协助徐智明工作,高志宏只做业务。因为外聘总经理的突然辞职,高志宏临时救场。徐智明头脑灵活、充满创意激情,高志宏个性沉稳、严谨,执行能力很强。两个人性格互补,在分工上则各取所长。徐智明负责业务规划、团队建设;高志宏负责制度建设和管理流程。通常是丈夫提出一个新奇创意,妻子高志宏经过多方论证,提出可执行方案。在合作中他们渐渐明白,只要有合理的组织结构,找到最适合的位置,关键在于角色的不可替代性,而不必拘泥于是不是夫妻。
谈到夫妻搭档创业的优势,徐智明颇有感触。首先运营成本比外聘经理低,24小时随时可以讨论工作,而且夫妻生活的磨合过程减少了工作中的磨合,沟通顺畅。其次就是分担压力。1997年贷款出书时,重压之下的徐智明时常顿足捶胸、从噩梦中惊醒。高志宏理性地开导丈夫说:“要么不做了,立即关门;要么扛下去,把心放轻松。我们做个选择吧。”徐智明难以忘记当自己无法承受压力,流下“不轻弹”的眼泪时,妻子拍着他的肩膀轻声说:“没关系,还有我呢!”回想起当年同甘共苦的创业史,徐智明笑称沉稳内敛的妻子有着“温柔的坚定”。
现在徐智明已渐渐从书店的具体事务中解放出来,除了到大学讲课、担任全国民营书店协会秘书长工作外,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孩子们身上。而自称“工作狂”的高志宏以工作为乐,还在攻读中国传媒大学的博士学位。周围的朋友有羡慕他俩的,也有不理解的,两个能力强的人干吗非要“腻”在一起!“没办法,习惯了!”夫妇俩相视而笑。
创新无止境
随着出行成本提高,顾客来店频率降低,消费形态渐渐发生改变,书店也一直做着相应调整。从1997年的网站尝试,1999年建书店网站,2001年起可在网上书店下订单购书,到2006年,网上销售已占到营业额10%以上。“龙之媒”已经形成了实体书店、网络销售和会员俱乐部三位一体的经营模式。
今年起,徐智明还将对网上书店做新的改版。首先是畅销专业书的“试阅读”,扫描书籍的目录、前言和十几页内容,便于读者购买。其次是销售型“数字书”,将市面上少见的纸本书或未经出版发行的书,制作成电子书,付费下载。还有就是用于专业内容传播的免费阅读的电子书,包括企业案例集、名人博客、“广告视频欣赏”等。徐智明夫妇兴致勃勃地向记者展示了效果逼真的浏览器,还能听到翻书时沙沙的声响。随着创意文化产业的兴起,他们认定“龙之媒”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龙之媒”的图腾是汉代瓦当上的一条青龙图案,龙头马身。《汉书·礼乐记》里有“天马来,龙之媒”,意为天马能招来神龙。徐智明笑着说:“‘龙之媒’定位是为广告业服务,我们虽不是神龙,但我们希望能像天马一样招徕神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