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研究快乐的人,总结了五个快乐的理由:感恩、有点钱、连接性高、信仰与做善事
快乐需要理由吗?心理学家研究快乐的人,发现快乐是有理由的。他们总结了五个快乐的理由,把这些理由称为快乐的特征,拥有这些特征的人,比较容易快乐。这五项特征分别是感恩、有点钱、连接性高、信仰与做善事。
感恩
我是一个很感恩,很感谢上天恩典的人。我能在经过一段漫长彷徨的岁月之后,以34岁的“高龄”进入现在这一家符合能力、兴趣与价值观,值得安身立命的公司,并且在37岁“高龄”,到祖国大陆工作,从无到有开创一个事业,实在是既幸运又幸福。45岁,事业有点成就,心情有点安定,还能在苏州找到对象,娶妻生子,生活进一步得到幸福美满。
我是个信佛的人,相信因果轮回,一定是前辈子做了好事,这辈子才有好报。人要感恩,要惜福。感恩惜福的人才会快乐。
有点钱
除了足够家庭开销之外,还能做自己想做的事,而不会觉得有压力。虽然说金钱的多寡与快乐不成正比,有钱不是万能,但是没钱却万万不能。在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当中,生理需求一定要被满足,人才有可能快乐。一个长期饿肚子的人,是笑不出来的。生理需求被满足之后,心理需求最底层的安全感,也要被满足,人无恒财,家无恒产,银行存折里没有积蓄,也不容易真正的快乐。
不过,有点钱与很有钱的定义,每个人不一样,每个阶段也不一样。大多数的中产阶级,一套公寓,一辆Polo,已经心满意足,不见得要像山西煤炭大户,从宝马开到悍马才过瘾;白领精英们,也很难回到大学时代,跟同寝室的哥们,几碟花生小菜,二锅头,就可以乐滋滋地回味好几天。有点钱,不必去攀比,钱放在口袋,也存在心灵,心灵里的钱有多少,与人的心理素质有关。
连接性高
跟外界的连接性,包括人与人之间,人与大自然之间的连接性高。人是自私的,远近亲疏的天性引导着大家做出“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事情。在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中,取得安全感之后,人们需要进一步地取得社会认同。社会认同是人类的原始欲望,人需要被尊重,被爱与关怀,如果这个要求不被满足,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人可以躲在家里,心还是会溜出窗外;大人可以足不出户,小孩不可以没有朋友。人要被尊重,被爱与关怀,就必须主动地去尊重别人,关怀别人。把别人当亲人,别人也把你当亲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存在于牛顿的力学定律里,也存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大自然之间的连接性上面。你的连接性愈强,生命就愈有力,人也就活得愈快乐。
一个人身影孤单,是汪洋“人海”当中的一座孤岛。二个人形成家庭,开始连接。几个家庭聚在一起,形成部落,共同抵抗外界侵袭。部落的力量来自家庭与家庭的连接力,是人类从荒蛮走向文明的关键力量。
在现代社会里,我们看到一个个新部落的产生:在工作上,公司形成一个部落;在生活上,社区里形成一个部落。企业往外扩散到产业,社区往外延伸成社会。工作在一个兴盛的企业里,产业里,愈容易快乐;生活在一个安详的社区里,社会里,愈容易幸福。你与同事的连接性,与邻居的连接性,决定你的快乐与幸福。
在明基这个部落里,同事之间的连接力特别强,很多人都是从大学毕业就进入公司,从大学宿舍直接搬到公司宿舍,也将大学同学之间的连接力,直接搬到同事之间。在强大的连接力影响之下,很多同事在公司内部找对象,非正式统计,公司内部所形成的小家庭,至少超过50对以上。
在明基这个部落里,家庭肯定是幸福的,结婚请同事见证,离婚也有舆论监督。明基是个重视360度口碑的公司,在这种透明与公开的环境里,爱情比较不容易盲目,先调查出对方的口碑,未来的发展潜力,再决定要不要掉入情海。外遇是不可能的,除了工作压力大,没有精力经营婚外情之外,也无法阻止八卦新闻的传播速度,造成千夫所指的难堪局面。在明基部落,工作快乐,生活也比较容易快乐,在公司绩效A+,在家里绩效也会是A+。
信仰
一个处处怀疑,没有信仰,也没有安全感的人,不容易快乐。如果怀疑是生命的本质,就会影响到人生观与价值观。一个对人生悲观,对自我价值怀疑的人,又怎么会快乐呢?我是一个盲目的乐观主义者,我坚信生命有着独特的魅力,不必质疑,只要实践。生命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不求非分之想,但求心安理得。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机未到。人生在世,心存善念,多做好事,未来一定更美好。人生有多少价值,端视帮助身边周遭的人创造出多少价值。人生愈有价值,生命愈有力量,自然也就愈快乐。对于一个盲目的乐观主义者,不用争辩坚定不移的价值观来自何方,归向何处,只要知道坚定不移,带来的是快乐,延伸的是幸福,这就够了。
行善事
能够给予的人,是富裕的人。物质上的给予,物质是富裕的;心灵上的给予,心灵是富裕的。给予的人要放空自己,没有给予的人,没有给予的物,也没有被给予的事,才是真正的给予,才能源源不断,生生不息,才是真正的富裕。富裕的人,吉祥如意,是快乐的人。
快乐需要理由吗?快乐的人理由都一样,不快乐的人理由都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