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撰文=高炜
当柯尼卡-美能达把相机业务卖给了Sony;布朗尼卡和康泰时相继停产;尼康停止了除最高端的F6之外的所有传统相机制造时,徕卡—这个富于传奇色彩的品牌依旧坚守传统相机的阵地,同时非常缓慢而谨慎的向数码领域扩张。
拥有20年拍摄经验的王军是一个坚定的传统银盐胶片相机拥护者。对于全球范围内的数码潮流,他一方面感到很无奈,“数码拍摄者们不再费尽心思地考虑光影、色彩、构图、意境,他们只是简单机械地不停地按下快门,没有思考,不管拍出如何糟糕的图片,都用Photoshop修改得面目全非”;另外一方面他又怀有一种“劣币驱除良币”式的恐惧,“难道未来胶片相机会消失,所有人想拍照只能使用数码相机了?”
当得知徕卡推出了M8数码机身后,他终于松了口气,“至少我们还有徕卡,我们不会失去视觉的延伸,那美妙的快门声不会离我们远去。如果是徕卡的话,我愿意用数码的方式尝试拍照。”
2006年德国科隆Photokina国际相机大展上,德国著名的照相机镜头及精密光学玻璃制造企业徕卡公司(Leica camera AG)发布了M8数码相机,这是徕卡引以为傲的M系列相机首度跨入数字时代的舞台,也是徕卡旗下相机全线完成数码化的标志。尽管徕卡面临着财务困境,在数码领域相比日本企业佳能、尼康还处于落后局面,但是与那些已经在数码大潮中消失的品牌,例如柯尼卡—美能达、布朗尼卡、康泰时等相比,徕卡已经足够幸运。M8的诞生,不啻于宣布,徕卡回来了,旁轴相机踏上数码之路。
徕卡M旁轴相机最初设计上便存在其固有的软肋—微距拍摄、长焦、精准取景等都无法和单镜头反光相机相比。但是徕卡有最简洁自然的操作,最优良的机械性能以及全世界最出色的光学镜头。将徕卡拿在手上你便会发现,这是世界上做工最精致的相机。因此,在过去徕卡的历史中,人们从未诟病过这些“缺陷”,而将其作为一种风格接受下来。
徕卡的数码挑战
曾几何时,美国总统的会见等活动只允许携带徕卡相机的摄影记者进入,而带其他品牌相机的统统拒之门外。因为徕卡相机的快门声音是公认最轻的,轻得不会引起会议参与者注意。
1913年,徕卡推出了世界上最早的135相机,并以高品质闻名于世。1952年,同样是在Photokina,徕卡发布了划时代的M3相机,奠定了传统相机制造中不可超越的地位。
对于徕卡来说,旁轴市场是他们最具有统治力,也最具核心竞争力的领域。事实上,在日本相机企业潘太克斯(Pentax)、尼康(Nikon)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推出单镜头反光相机之前,徕卡一直是整个相机领域的统治者。
然而日本相机企业在单镜头反光相机方面的崛起对徕卡造成了极大的冲击。而从2000年开始,数码技术突飞猛进降低了摄影的门槛,同时提供了更多样、灵活的影像处理模式,更是对徕卡传统的银盐胶卷模式产生了巨大的挑战。
作为德国的传统名牌,徕卡没能成为数码相机时代的弄潮儿。在徕卡的产品目录上,迄今只有少量的数码相机。徕卡选择松下公司为合作伙伴,推出“LUMIX”系列数码相机,同时推出自有品牌的D-Lux数码相机。但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徕卡的消费级数码相机相比其他品牌的相机并不占优势;而对于徕卡的老用户而言,他们宁可继续使用胶片,等待专业级的数码机身。
徕卡在数码领域落后了,这几乎是全世界摄影者的共识,甚至是徕卡的那些铁杆粉丝们也不能否认。而欧元的升值和人力成本的居高不下,让徕卡在数码方面的努力化为乌有。
与徕卡在摄影界的地位并不相符,徕卡最近两年的业绩表现甚至无法用“一般”来形容。2005年4月,徕卡照相机公司宣布,该公司2004/2005财政年度出现大幅亏损1280万欧元,相当于其基本资金的一半还多。徕卡不得不提出了包含裁员在内的重组方案。徕卡的大股东近年来不断变换,从法国奢侈品公司Hermes到奥地利维也纳苏格拉底基金会。这总让那些全球范围内的徕卡粉丝们“揪心”,担心徕卡被那些不懂摄影的人“糟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