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向东不无激动的说道,“中国网民已经达到1亿3千万,即使有40%的网民认为Yahoo!助手是恶意软件,就有几千万网民可能需要救助。对于瑞星不再查杀的某些软件,360安全卫士可以继续帮助网民查杀。”
自从赢得Yahoo!助手的官司以来,Yahoo!中国官司打一场赢一场,未尝败绩。杀毒厂商安博士、360.com360安全卫士相继被告上法庭并一审败诉。一度轰轰烈烈的反流氓软件运动陷入空前危机,这也令周鸿祎和齐向东开始重新思量追缴恶意软件的方式。
由于相关法律的缺位,齐向东坦言“确实感动了一种压力和无奈。”今年元旦刚过,360.com开展了一次网民投票,并讨论360安全卫士何去何从。经过为期五天的投票,80%以上的参与者建议网民自己定义恶意软件。用“网民来决定谁是恶意软件,将网民的卸载数量、举报与评价作为软件风险标准”的方式来规避风险。
看到超过两万张的回帖,齐向东几乎感动的潸然泪下。
法官在用360安全卫士
在360.com败诉后,法院给出了这样的观点:认定Yahoo!助手存在点击卸载按钮无效、可以修改用户浏览器设置等行为;但法院同时认为,“恶意”系贬义词,因此将Yahoo!助手称为恶意软件“无法律依据”。
面对这一窘境,反流氓软件联盟发起人董海平也多次呼吁:国家加快对流氓软件的定义以及治理方法的立法步伐!
尽管360.com随后即提起上诉,但齐向东也意识到,在法律缺位的情况下,反恶意软件要继续下去的话,压力是多方面的。不过在他了解中,不少法官甚至都在用360安全卫士。
判决正是促成360安全卫士转变思路的直接原因。在法律远远滞后于技术发展和公众认知的情况下,反恶意软件更应该讲究策略,做到既不违背当前法律条文,又能继续将反流氓软件公益事业进行到底。对此,360.com的办法就是把恶意软件判定权交给网民,再由360安全卫士来执行网民的判断。
web2.0式反流氓
齐向东把这种判定权下放的办法称为“用web2.0的方式反流氓。”
“把一切交给用户来评判,并不代表360安全卫士的退缩,而是为了更好地进攻,360.com会将反恶意软件进行到底。”
在1.0时代,网民受到侵害之后,往往到法院和相关机构寻找帮助。事实证明,这条路在短时间内行不通。只有用2.0的方式,将知情权和选择权交给网民,充分发动其自主性,才能帮助网民维护自己的权益,把不喜欢的软件从电脑中请出去。
五季咨询合伙人、独立互联网评论家洪波也表示:“这种方法能有效地帮助360安全卫士规避来自法律方面的风险。”
将投票权、卸载权交给用户后,法律风险被彻底回避了,360安全卫士只不过做了用户态度和行为的统计和公布工作而已,而这些工作本身不带有任何感情色彩,很难构成侵权行为。“魔高一尺,道高一丈”,360.com也选择了一种更聪明的方式应对恶意软件的“反扑”。
放弃“恶意软件”称呼
有了网民作“靠山”,360.com显然更具备底气。“每个网民都有权利来选择自己喜欢和讨厌的,不管法院是不是认定它恶意,只要你不喜欢,就可以随时删除。360.com360安全卫士就是网民维权的武器。”齐向东如是说。
“脚舒服不舒服,只能问穿鞋子的人。实际上网民完全有这个判断能力,我们应该将选择权交给网民。”
在实现顺应民意的转变后,新版360安全卫士也将放弃“恶意软件”的称呼,转而根据网民对某款软件的卸载数量、对此软件的好感度投票以及恶意行为举报等作为该软件风险的参考,并最终由网民个人自主决定是否卸载该软件。
这也就意味着,不仅是否卸载某款软件完全由用户自己说了算,连软件是否“恶意”,也完全取决于网民的意志。
替瑞星鸣不平
无独有偶,几乎是在360.com刚刚宣布将恶意软件的判定权交给网民的同时,业内传出了“瑞星将Yahoo!助手退出恶意软件”的消息。
瑞星给出的说法是“经技术评定和网友调查投票,判定Yahoo!助手最新版本(V3.3.3)已不具备流氓软件的特征。”事实上,其他版本仍在查杀范围中。
“瑞星只是不查杀Yahoo!助手的某一个版本,这是有人在故意偷换概念、歪曲事实、混淆视听!”齐向东不无激动的说道,“中国网民已经达到1亿3千万,即使有40%的网民认为Yahoo!助手是恶意软件,就有几千万网民可能需要救助。对于瑞星不再查杀的某些软件,360安全卫士可以继续帮助网民查杀。”
“一次投票并不能说明多少问题,网民选择去留的行动才是关键,Yahoo!助手在360安全卫士的卸载排行榜始终高居首位,这已足够说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