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岁后去留学:哥大如何教授口述历史
网友【范海涛的读写室】 2019-10-28 20:57:16 分享在【美国信息交流】版块    10556    1    23
网友分享在meiguo.com上的图片emotion

网友分享在meiguo.com上的图片
《就要一场绚丽突围——30岁后去留学》

网友分享在meiguo.com上的图片

每一个人的立场不同,

看待事情自然会戴着

有利于自己的有色眼镜。

三十岁后去留学:哥大如何教授口述历史

到纽约两三个月,美国课堂一波又一波的文化风暴让我被多彩的生活彻底包裹住了。除了上课不能完全听懂这一点还让我感觉异常痛苦之外,我已经被各种各样的上课方式给迷住了。对于一个好奇如我的大孩子,美国文科课堂完全就是一个万花筒、一片新大陆、一个项目繁多的游乐园。

美国文科的课堂是现代化的,也是多元化的,活力四射。

首先让我震撼的是美国文科课堂的电子化和高科技化。可以说,科技感已经和校园的高科技建设融为一体。首先体现在哥大校园管理的高科技化和智能化上。哥大自己研发的一些技术平台,给教学提供了无限的便利。学习口述历史,很关键的一部分是实践,利用真实的采访情景反复体会其中的技巧和真谛。进行实践之前,很关键的一部分,就是先要观看教授的采访视频,观察教授的提问方法,由此领会口述历史提问方式的技巧和精髓。所有的观摩作业是由哥大自己研发的多媒体编辑平台——Mediathread发出的。

Mediathread多媒体平台,是一个允许教授和学生在线操作的多媒体编辑和分析工具。这个平台对当时的我来说,着实大开眼界。教授如果想留视频分析作业,就会把一两个小时的口述历史采访视频放在平台上,接下来,我们可以用“剪切”加“复制”如同用Word软件处理文字的方式来处理视频文件。学生可以通过工具把视频任意剪裁成一个个视频块,然后把这些视频块拖拽到页面的另一端,最后在这些小视频旁边加上注解和解读。比如,我们可以解读,为什么这个时候人物会突然出现一段沉默。再比如,为什么教授会允许采访当中这段沉默时间的存在,教授此时插入这个问题的用意是什么。

我们的视频分析论文也是通过这个多媒体平台提交的。我们写下对一个视频采访的分析,然后把自己剪切好的、对应的视频方便地拖拽到对应的文字当中。教授将对我们的论文进行评论,还可以把评语写在教师使用的板块中。

如果同学选择开放自己的作业给别人看,我们就可以阅读到他对同一视频的解读和分析。这个过程,可以说让人脑洞大开。看到了别人的分析,就可以看到他对同一采访不同角度的解读,从而获得新鲜的观点与见解。这种方式极大地促进了大家对同一个作业的反复揣摩,有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可以说,这是追求精而非追求多的典型方法。

网友分享在meiguo.com上的图片
来自网络

通过几个月的学习,我领略到了口述历史的采访方法和新闻采访方法的云泥之别。作为一个记者,你通常是针对某一个新近发生的事实进行有针对性的采访,你要在采访之前就这个事实做相应的准备工作,不但要了解事件的背景,还要对事实的漏洞有所调查。记者所问的问题,往往是极具针对性的,而且越尖锐越好。

口述史的采访方法则截然不同,相对于新闻记者提问时的前瞻性,口述历史的提问方法则是后藏式的。提问者的提问方式要简单、迅速、不动声色。但这绝不意味着采访者对采访对象置之不理、放任自流。口述采访者的能力在于,你要随时随地捕捉被采访者口述过程中有可能隐藏的文化信息和历史背景信息。

在这些信息出现时,你要适时而迅速地插入简短的问题,让你想要的信息从被访对象那里流出来。

后来,我在自己写的一篇论文当中做了这样的比喻:如果口述历史的采访是一条河流,那么采访者就是一个舵手,在这条河流上舵手只是微微地调整方向,让采访顺着时间流动的方向前进。教授给我对于这段感悟的评语是——“这个比喻妙极了!”

我记得当时我们的系主任玛丽·玛莎·克拉克(Mary Marshall Clark)给我们留的视频作业之一就是观看9·11事件发生后,教授对一名失去儿子的母亲的口述采访。这个采访的与众不同之处是,这名母亲和死去的儿子都是穆斯林,她们从身体特征上都带着穆斯林的鲜明特征。这也是整个采访最有看点的地方——在9·11发生之后,一些穆斯林受到了美国当局的逮捕,一些穆斯林受到了不明原因的审讯。这位母亲的儿子在9·11事件之后失踪了,她一直认为孩子是被政府关押了。

网友分享在meiguo.com上的图片
我们的系主任玛丽·玛莎·克拉克(Mary Marshall Clark)

采访对象的儿子在双子塔南楼工作,双子塔倒塌之后,母亲和孩子失去了联系。但是,母亲誓死不相信儿子是因为双子塔的倒塌而死亡的。她认为以他的孩子在双子塔工作的高度以及孩子离开家去上班的时间,不足以导致死亡。她从内心认定,他的儿子是被有关机构带走,然后在监禁中被虐待死亡的。一直到有关机构在一年后找到了她儿子的DNA,告诉她,她儿子的DNA确实是在倒塌的废墟现场提取的,她也不相信儿子遇难了。

从这个采访中,你可以听到一个母亲的绝望,但是你又可以亲耳听到,作为一名穆斯林,她在9·11事件之后对整个大环境的怀疑,对美国司法程序正义的怀疑。从采访的过程看,人们没有办法辨别真相,这让这场口述充满了悬疑。

这是我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收听到与9·11有关的个人故事。从这个故事中,毫无疑问我可以感受到9·11后穆斯林在美国生活的状态,也可以感受到,9·11之后穆斯林在纽约生活面临的心理压力和大众对穆斯林的疏离。

网友分享在meiguo.com上的图片
9·11事故现场(来自网络)

整个采访,我的导师,也就是采访者杰瑞其实并没有鲁莽高亢地介入访谈。他的每个提问都看似轻描淡写,却有四两拨千斤的分量。一开始,他会和采访对象说:“说说你小时候的故事吧?”一幅移民家庭生活的景象,就这样缓慢展开了,但是在采访对象讲述到自己曾经遭遇丈夫的暴力毒打时,教授适时轻巧地插入一句问话,“比如说呢?”一个感性的家庭故事,丈夫与妻子之间的冲突,又让采访对象泪流满面。

我看着这一个小时的采访,对口述历史的采访技巧润物细无声般地吸纳了。我对这个事件引发的对美国全社会的影响,不由得深深吸了一口气。

口述历史的“主观性”是我们的课堂在两年之中一直都在探讨的话题。教授一直告诉我们,个人记忆肯定是主观的,不一定完全准确。一来,人的记忆有它的特殊性,记忆会随着事件的推移逐渐消散。另外,人的认知也有局限性,人的记忆本身随着主观认识的改变可能也会改变。第三呢,记忆的主观性和每一个人的主观性有关系。每一个人的立场不同,看待事情自然会戴着有利于自己的有色眼镜。

为了让我们体验主观性的庞大,一位哥大社工学院心理学系的教授来到了课堂,让我们体验了一场非比寻常的“角色扮演”课。剧本就是我们每个人小时候都阅读的童话故事——《灰姑娘》。这种半游戏半学习的氛围,一下子让课堂的气氛活跃了起来。

这位教授是来自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工作学院(Social Work)的劳伦·泰勒(Lauren Taylor),这是一个梳着优雅棕色短发的中年女子,她的语速缓慢而坚定,举止也有着教授特有的知性优雅。她坐定了,用那特有的缓慢语调对大家说:“好吧,大家,今天我们就来上一场灰姑娘的角色扮演课。为了统一剧本,我研究了很多个版本的灰姑娘,每个国家的版本略有不同。我认为,还是法国版比较传统。所以我们今天就按这个来,你们自己举手吧,谁来扮演灰姑娘。”

课堂上一片沉默。大家面面相觑,一阵犹豫之后,一个姑娘举起了手。

劳伦教授说:“好吧。不过要记住,今天我们的表演可不是照本宣科,我们不是在幼稚园上学。今天,我们要根据这个法国版《灰姑娘》的剧情,对灰姑娘本人进行一个口述历史的采访。你们其他的人呢,不能闲着。坐在台下的人也需要每个人认领一个角色,这个角色在采访的过程中要随时插话,为自己的角色进行辩解。明白了吗?各位!”

大家还是面面相觑。

“没有人认领角色?好吧,看来只能由我来分配了。萨拉,你是灰姑娘死去的母亲;克里斯汀,来扮演灰姑娘的后妈;凯蒂,你是灰姑娘新家里的大姐;苏菲,二姐。我们男生不太多,是吧,那好,泰勒,你就是王子了。大家记住,我一开始采访,你们每个人都要随时插话,为自己发出声音。”

于是,这场别开生面的采访开始了。

劳伦教授本人来充当采访者的角色,开始对扮演灰姑娘的同学进行采访。

“灰姑娘,你好,请你讲讲你小时候的故事吧。你叫什么名字?你和谁在一起?你是怎么长大的?”

课堂上一片轻微的笑声。

羞涩的“灰姑娘”终于开始进入角色了。

“好的。我叫灰姑娘。我的亲生母亲死了,我只能和我的父亲住在我继母家里。我继母这个人非常坏,她有两个十分娇生惯养又霸道的女儿,每天什么事情都不做。而我辛辛苦苦每天都干苦力活,包括给厨房扫灰,非常非常累。继母对我从不满意,她每天都蛮横地对我指指点点,她的两个女儿也不把我放在眼里。我懦弱的父亲,根本管不了这一切。”

叙述就在这里停止了。劳伦教授扫了一下坐在台下的我们,发现没有一个人开始发话。她向上挑了一下眼睛,好像在说:“还在等什么呢,伙计们。”

随着这个表情,慌乱的其他人也赶紧开始进入了角色,一场有关《灰姑娘》童话的自我辩护终于开始了。

网友分享在meiguo.com上的图片
一场别开生面的角色扮演课——《灰姑娘》

继母说:“上帝啊,你这个小丫头竟然在说我坏话,简直没有一点天理。自从嫁给了你那懦弱的父亲,你以为我很幸福吗?我谁也靠不了,只能靠自己。家里的生计前前后后都需要我操心,家里的大事小情都要我一个人来监控。否则家里的财务能有现在这种状态吗?许多人重新结婚后,根本不让对方的拖油瓶住在家里,而我呢,大大方方地让你住进了我家,供你吃供你穿,我已经是这条街道的最佳继母了。”

课堂上,这时候响起了一片浅淡的笑声。

劳伦教授没笑,她严肃地说了一声:“父亲”。

扮演父亲的同学,马上结结巴巴地追了上来:“嗯……女儿,你说我懦弱。可是……你知道我是多么不容易吗?本来我们都无路可逃了,可是为了你好,为了找一个接纳你住在家里的人结婚,我好不容易走到了今天这一步。你的继母虽然非常强势,但是,不管怎么样,也算是给了你一个完整的家呀。虽然你需要干点活,但是我们有一个不错的房子,还有漂亮的花园。这一切,都是爸爸给你争取来的啊。”

扮演继母大女儿的凯蒂开始发话了,她甚至还故意拿捏了一点娇滴滴的声调:“我们本来衣食无忧,现在忽然家里多了两个人,就这样住了下来。有人就这样忽然侵入我们的生活,我们都毫无怨言。现在,竟然有人用刁钻蛮横这样的字眼来形容我们!我是不是太无私了啊?”

大家逐渐适应了自己的角色,一场你一言我一语的辩论就这样逐渐升温了。随着采访的进行,大家纷纷进入自己的角色,为自己辩解的声音也越来越激烈。到了最后,课堂里竟然完全成为一个大辩解的热锅。路过这间教室的人们一定以为这里发生了什么乱哄哄的争吵。

最后劳伦用手在空中挥舞了一下,用这个手势平息了教室里的一场“内斗”,她微笑着说:“看来,这个童话故事一点都不童话了。”

她接着说:“我们今天的目的呢,不是毁坏灰姑娘在大家心目中的美好形象。我只是想说,在每一场口述历史的谈话当中,那些采访对象提到的人和事,其实都会有这样的自我辩解,他们看待事物的角度和感受,完全是与被采访者不一样的。你要知道,他们如果在场,就是要发出这样的辩解的。我做这场角色扮演的目的,就是让大家知道,什么叫作采访对象的主观性。我们不要听信一面之词。如果我们要通过个人史去记录公众史,我们就要尽可能多地采访事件中的多个当事人,尽可能地还原事件真相。多重的主观在一起,就能慢慢地加大事情原本面目浮出水面的几率。”

这场灰姑娘剧本里的各个角色,都认真地点了点头。

- E N D -

作者简介

网友分享在meiguo.com上的图片

范海涛

历任《北京青年报》财经记者,新浪网驻华盛顿记者,《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中国区总顾问。2009年,与时任谷歌全球副总裁李开复博士合作出版《世界因你不同·李开复自传》,迄今销量超过100万册。2013年成为第一个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硕士的中国人。2014年创办海涛口述历史·人物传记工作室。2016年,出版《就要一场绚丽突围——30岁后去留学》。先后在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暨南大学讲述非虚构写作和口述历史。2017年10月,与奇虎360董事长合作出版周鸿祎授权自传《颠覆者:周鸿祎自传》。

《就要一场绚丽突围——30岁后去留学》是范海涛心路历程的一场记录,有理想和现实、选择与坚持,自我成长和人生奋斗的交互思考。描述了魔幻般的美国大学文科课堂,再现了跌宕起伏的求学经历,并首次向国内读者披露了口述历史学科的教学方法。

网友分享在meiguo.com上的图片

网友分享在meiguo.com上的图片
fanhaitao2017@163.com

meiguo.com 发布人签名/座右铭海涛的空间纪录,所思所想。这是与海涛之间最近的距离。【微信订阅号:fanhaitao619】
大家都在看
楼主新近贴
回复/评论列表
默认   热门   正序   倒序
meiguo.com 创始人

emotion

23   2019-10-28 20:57:16  回复

回复/评论:三十岁后去留学:哥大如何教授口述历史

暂无用户组 升级
退出
等级:0级
美果:
美过

美国动态 美果转盘 美果商店

Your IP: 3.12.161.161, 2024-05-13 03:40:26

Processed in 0.56987 second(s)

头像

用户名:

粉丝数:

签名:

资料 关注 好友 消息
已有0次打赏
(23) 分享
分享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