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岁后去留学:收获纽约,一座女神一般的城市
网友【范海涛的读写室】 2019-12-16 14:26:04 分享在【美国信息交流】版块    21954    1    3
网友分享在meiguo.com上的图片emotion

网友分享在meiguo.com上的图片
《就要一场绚丽突围——30岁后去留学》

全书在京东有售网友分享在meiguo.com上的图片全书在京东有售


如果有一天和这个城市分手,

估计一定也要在心里留下一个冒血的洞,

然后慢慢愈合……

三十岁后去留学:收获纽约,一座女神一般的城市

有很多人曾经问过我留学的收获是什么,我总是条件反射般地想到,不管怎么样,我首先收获了一个城市——纽约。

2013年5月22日,在哥伦比亚大学的毕业典礼上,当哥大校长李·C·伯林格教授宣布毕业仪式结束时,整个广场响起了熟悉的旋律,那是歌曲“New York,New York(《纽约,纽约》)”的前奏。大家情不自禁地跟随着旋律唱出了这首歌的第一句歌词——“Start spreading the news,I am leaving today,I want to be part of it,New York,New York”。(请传出这个消息,今天我就要离去,我好想与她融为一体,纽约,纽约。)此刻,我的泪水夺眶而出。歌声在整个空间开始交汇聚集,几千个年轻生命的纽约经历仿佛在天空中开始交相辉映。“New York,New York”虽是一首创作于70年代的歌曲,但是它传递的纽约精神,却从未过时。

没有一个准确的表达,能够完全涵盖我对于纽约这座城市的感觉。初来纽约,我和任何一个初来乍到的纽约客没有区别,有过大多数人都有的挣扎感。这种感觉不是源于物质方面的力有不逮,而是源于不同文化带来的巨大冲击。巨大的生活反差让挣扎感占据了主要心绪,也让纽约城成为一个让我无法臣服的监狱。各种冲击和挑战并存,每一天,都是生活大爆炸。

三十岁后去留学:收获纽约,一座女神一般的城市
纽约街景

纽约毕竟是一个神奇的城市,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特有的气场会一点一滴地散播出来。逐渐地,心中被粗沙磨砺到冒血的感觉依然还在,但是走在空气清新的街道上,沉重的内心终于开始慢慢苏醒。终有一天,我觉出这个城市的好来,感觉自己被一种东西拥抱接纳,感觉自己被渐渐裹挟在一种情感里,最终,我成为这个暗流涌动城市的一部分。

街道上,人们自然而然地对我微笑问候着。昏黄地铁里精致的彩色瓷砖、破旧车厢里经常更新的诗歌海报、街头巷尾免费小报的红色报箱、自动打开的超市入口,以及电影院放映厅门口的年轻人检票后,随意自然地轻轻对我说一声——“enjoy(请享受)”……每一个微小的细节随风潜入夜,让这个城市润物细无声,它给你一种自然而然、毫不做作的接纳。

这个城市的骨子里自带的艺术气质,也终于感染了我,赢得我——一个普通纽约客的尊重。刚刚进入美国时,我在肯尼迪机场等待过关,抬起头看到的不是广告,而是一幅艺术作品。

海关上方的高墙上是一片白墙,上面用黑色印刷字写着:

艺术家史蒂芬威特沙尔乘坐直升机在曼哈顿上空转了一圈,之后他在工作室花三天凭借记忆画出城市的草图。

白墙的旁边就是一幅简朴的城市素描。这幅画以墙为纸,没有边框,黑色的笔勾勒出空中俯瞰的纽约城市风貌,整个城市尽收眼底。纽约范儿,就这样不经意地流露出来,让你感受到一种含蓄的高贵。

纽约地铁里有广告,也有大量的艺术品,让公共空间里承担起对公众的艺术引导和教育功能。公私合营的纽约地铁公司MTA有一个专门的委员会遴选艺术家的作品,用于在地铁中展示,最终能通过选拔,在地铁里呈现自己作品的艺术家凤毛麟角。我的一位朋友,中国艺术家宋昕就幸运地通过了选拔。她在纽约地铁里展示的是纯中国风的艺术形式——剪纸。

三十岁后去留学:收获纽约,一座女神一般的城市
中国艺术家宋昕的剪纸作品《生命树》永久陈列在纽约布鲁克林Bayparkway D线地铁站
(照片版权归属于纽约捷运局艺术与设计部)

一个城市对待公共艺术的态度,体现了政府对公共空间的态度,也是衡量城市文明程度的标志。这常常让普通人不用走进博物馆,也能欣赏艺术。

当然,纽约最著名的艺术品都收藏在博物馆。大都会、现代艺术博物馆、古根海姆、犹太人博物馆,让纽约成为艺术家趋之若鹜的圣地。除了毕加索黑白展、马蒂斯特展这种经典的展览之外,各种个性十足的展览在纽约遍地开花,尽显本色。

在古根海姆博物馆,展出过一次有关“光”的展览。整个古根海姆博物馆螺旋式上升的大厅被逐渐变换颜色的光所笼罩着,所有的观众都躺在大厅中间光溜溜的地板上,面对着螺旋式上升的屋顶,欣赏着光影的渐变:红色、紫色、蓝色、粉色,屋顶内部的颜色在逐渐过渡变换着,人们被装进了一种奇异的光影当中,整个古根海姆博物馆的大厅宛若一个颜色梦境。这是光影艺术大师詹姆士·特勒尔(James Turrel)的作品,它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躺在地上看的一个展览,我双手枕着头仰望着上空,空气中的光影渐变将我带入了艺术家所营造的颜色星球。

三十岁后去留学:收获纽约,一座女神一般的城市
Shallow Space Construction 系列,Rayzor, 1982, James Turrell,图片来自James Turrell Studio

我发现,纽约其实是一个喜欢用光来表达自己的城市。毕业季,帝国大厦亮起哥伦比亚大学蓝,让人们共同感受哥大毕业生们的喜悦。最让人震撼的是9·11纪念日,两道灯柱直接打到高高的黑夜上空,替代了原来双子塔矗立的位置,那些逝去的生灵,仿佛可以在那柱光里俯瞰自己的城市。那一天,纽约人可以在城市的各个角落看到那些指向天空的灯柱,在心里默默缅怀那些在灾难里去世的逝者。纽约,用光打造出了千万人的共同纪念。

这个城市不用语言,只用光,就很好地表达了自己,团结了整个城市的情感。这也正是纽约客,对这座城市有一种特殊情感共鸣的原因。

随着在纽约时间的拉长,我慢慢地爱上了这个城市,它除了日常骨子里有一种高贵,还有一种天然的自信乐观,有着似乎对一切都无所谓的气场。

一个飓风的来临,让城市的性格展露无遗。

2012年纽约飓风来临时正值万圣节,自然而然,一年一度最盛大的万圣节大游行被迫取消了。人们提着行李箱去买水囤粮,队伍浩浩荡荡,超市工作人员干脆把库房的门打开了,把整箱整箱的水帮人们直接装进购物车里。结账的时候,人们嬉笑地相互祝贺着,“Happy Hurricane!(飓风节快乐)”这个万圣节就这样,从Happy Halloween(万圣节快乐)变成了Happy Hurricane(飓风节快乐),纽约人用自己的幽默,迎来了这场天灾。

飓风来临,整个城市都在风雨中怒吼,撤离的消息以及避难点的地点早已由各个媒体发布了。个别纽约人不听从撤离的指令,偏偏挑选这个时候拿着冲浪板去下城的海边冲浪,仿佛就是要体验一下,什么才是几十年以来最大飓风。电视解说员一边守着卫星云图,一边焦急地哇哇叫嚷着:“这次可不是开玩笑啊!现在怎么还有人去海边冲浪呢?”可是,远处就是有小黑点一样的身影,在海里乘风破浪,玩着命。

三十岁后去留学:收获纽约,一座女神一般的城市
纽约炮台公园 两位游客从一株被飓风刮倒的树边骑车经过(来自网络)

当人们躲在家里从电视上听老市长对飓风情况进行实时说明时,布伦伯格市长身边的那位表情可爱、动作夸张的手语翻译开始抢镜,这位人到中年的女手语翻译,有着高挑的眉毛、哑剧演员般的戏剧化表情、卓别林式的夸张动作,她站在声音平和、目光坚定的老市长身边,动作幅度很大,喧宾夺主又滑稽可笑。第二天,她就红了,登上了各个报纸的新闻版块。纽约人把这当成了一种幽默元素来散播,她的表现并没有受到纽约市民的攻击和质疑。

在纽约经历完这场非比寻常的灾难后,城市管理丝丝入扣的风格,又静默地潜入了城市的细胞。整个城市都在关心灾民,城市居民自发地帮助弱者。我居住的阿姆斯特丹大街上的公寓电梯口,贴出了一张A4纸大小的通知。走近一看,我发现是纽约环境保护部门贴出的安民告示。上面的题目用黑体大写字写着——《有关你的饮用水的重要通知》。

下面是整整一页纸:

2012年10月29日,纽约市来自瓦哈拉的水库中一家供水公司的饮用水浑浊度有所上升,在下午6点30分的时候超过了5个单位(Nephelometricturbidity Unit),但是经过监测,晚上8点15分时的浑浊度已经低于5个单位,恢复了正常。目前所有饮用水指标正常。

饮用水在两个小时内浑浊度些微上升,政府就贴出告示,看上去有点多此一举,但这不是小题大做,而是遵循联邦政府对于信息公开的规定,对公众解释数据变化的原因和处理方式。信息的透明能让公众全面了解饮用水的质量。

就这样,我在不知不觉中爱上了这个地方。它既有一种温情的市井气息,又有俯瞰世界的优越感。这里孕育着奇迹,包容着希望,又贵得有点像件奢侈品。最重要的是,它内外兼修,放松自然。

三十岁后去留学:收获纽约,一座女神一般的城市
来自网络

这就是纽约给我的感觉。从完全无感,到最后已经完全沉浸在与这座城市的爱情当中。我去布鲁克林看一个叫作“老美国罐头工厂”的非营利组织举办的屋顶电影。在开阔的屋顶上,头上是点点的繁星微弱闪烁,一部反映美国医疗现状以及急诊室真实状况的纪录片播放着。看完后我在深夜1点的地铁里打着哈欠回家,想起了第一次听到的日本音乐家“尺八”演奏,想起了年轻的作曲家邀我参加他的音乐会,第一次在那里买的一件古典的裙子,还有在布鲁克林老啤酒厂喝那里生产的生啤。我迷迷糊糊地跟随着车厢颠簸着,心里想,纽约的生活真的是很疯狂,有些你能驾驭有些你不能驾驭,但你就是这样边困倦边挣扎,不想有任何错过。

纽约让我的灵魂始终很饱满。在经历了很多内心的跌宕起伏之后,我终于知道,这个城市最终给你的是一种向死而生、凤凰涅槃的感受,人们都爱上了那个更加强大的自己。正如同E.B怀特在《这就是纽约》中所描述的那样:“纽约就像一首诗,它将所有生活、所有民族和种族都压缩在一个小岛上,加上了韵律和内燃机的节奏,曼哈顿岛无疑是地球上最壮观的人类聚集地,数百万居民才能够感觉这首诗的魔力,但谁又能说得清它的全部含义。”

大家本以为在这里住一段时间,完善自己的人生体验,然后就可以带着这段经历潇洒离去。结果发现,刚过去半年就已经入戏太深,那种随时可以抽离的想法不复存在。我曾经想,如果有一天和这个城市分手,估计一定会在心里留下一个冒血的洞,然后慢慢愈合……

Start spreading the news,

I'm leaving today.

I want to be a part of it-

New York,New York.

请传出这个消息,

今天我就要离去。

我好想与她融为一体,

纽约,纽约。

These vagabond shoes,

Are longing to stray.

And step around the heart of it,

New York,New York.

浪子的鞋子,

渴望悠行,

绕城市中心以步丈量,

纽约,纽约。

I want to wake up in a city,

That doesn't sleep,

To find I'm king of the hill-ah-

Top of the heap.

我盼望醒来,

是在不眠之城,

发现我就是山丘之王,

君临万物之巅。


- E N D -


作者简介

网友分享在meiguo.com上的图片

范海涛

历任《北京青年报》财经记者,新浪网驻华盛顿记者,《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中国区总顾问。2009年,与时任谷歌全球副总裁李开复博士合作出版《世界因你不同·李开复自传》,迄今销量超过100万册。2013年成为第一个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硕士的中国人。2014年创办海涛口述历史·人物传记工作室。2016年,出版《就要一场绚丽突围——30岁后去留学》。先后在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暨南大学讲述非虚构写作和口述历史。2017年10月,与奇虎360董事长合作出版周鸿祎授权自传《颠覆者:周鸿祎自传》。

《就要一场绚丽突围——30岁后去留学》是范海涛心路历程的一场记录,有理想和现实、选择与坚持,自我成长和人生奋斗的交互思考。描述了魔幻般的美国大学文科课堂,再现了跌宕起伏的求学经历,并首次向国内读者披露了口述历史学科的教学方法。

网友分享在meiguo.com上的图片

网友分享在meiguo.com上的图片
fanhaitao2017@163.com

meiguo.com 发布人签名/座右铭海涛的空间纪录,所思所想。这是与海涛之间最近的距离。【微信订阅号:fanhaitao619】
大家都在看
楼主新近贴
回复/评论列表
默认   热门   正序   倒序
meiguo.com 创始人

emotion

3   2019-12-16 14:26:04  回复

回复/评论:三十岁后去留学:收获纽约,一座女神一般的城市

暂无用户组 升级
退出
等级:0级
美果:
美过

美国动态 美果转盘 美果商店

Your IP: 18.217.182.45, 2024-04-25 08:08:10

Processed in 0.64647 second(s)

头像

用户名:

粉丝数:

签名:

资料 关注 好友 消息
已有0次打赏
(3) 分享
分享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