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一场绚丽突围——30岁后去留学》
全书在京东有售全书在京东有售
走出去的过程,并不是锦上添花,而是一种基本治疗。
这种治疗没有医保,不是必须,但只有完成之后,你才能感觉到脱胎换骨。
回到了北京,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感觉过去的三年恍然若梦。熟悉的街道、熟悉的味道、熟悉的朋友,一点一点在生疏中重新回到了视野范围之内。此时,我的身体里好像预装了两个系统,旧的系统与旧的环境一接触,一切旧有的习惯、旧有的感觉,仿佛自动识别一般,与过去自动对接了,时空错乱的感觉油然而生。而在美国独自闯荡三年的痛苦,在温情的环境里被慢慢抚平。有的时候,我确实会有一种幻觉,过去三年的时间度过得如此艰辛困苦,而当我回到中国,回到了自己熟悉的环境当中时,自己好像只是如同大富翁游戏里抽到坏牌的那一个孩子——“被外星人带走了三天”。
这种幻觉偶尔来临的时候,我的头脑会出现不恰当的一闪念:“三年了,大家的发展都突飞猛进,而我,又究竟有了什么样的改变?”毫不夸张,我的内心偶尔会被一种深深的迷茫感所侵占。但是,这三年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终究在日常生活中慢慢地体现出来。所有的经历,终究形成一股巨大的精神财富,它贯穿着留学之后人生的每一天。
这些经历最大的福利是,我变成了一个喜欢阅读的人。这种阅读和以前多少带有功利性的阅读相比,不可同日而语。由于内心产生了了解真实世界的渴望,我现在完全享受与书中智慧相遇相知的那种无与伦比的喜悦。
《乔布斯传》(来自网络)
阅读《乔布斯传》前,我以为Cuisinart就是我送给女友纽约兰兰的冰淇淋机的牌子,是在曼哈顿59街时代华纳中心大厦一层展示的一个现代厨艺品牌。在这个精美的厨具店购物,如果人们排着长队等着付账,会有戴着围裙的慈祥老奶奶微笑着端着小甜品走来,让排队的人们逐个品尝。看了《乔布斯传》一书我才知道,原来,乔布斯从80年代就从Cuisinart的设计中寻找灵感了。如果说今天苹果产品在追求极致的完美,Cuisinart就是苹果完美设计的一部分源头。
而有趣的是,也正是因为看了《乔布斯传》,我终于知道为什么西方社会不喜欢我曾经抽到的数字666,原来666是《圣经·启示录》中“恶魔的数字”。
阅读《大数据时代》之前,我以为塔吉特百货公司(Target)就是我随便买买便宜衣服和新秀丽行李箱的普通大卖场,它和我见过的任何一个打折大卖场一样普通,甚至更差一些。因为我唯一一次在媒体上听到它的消息,就是听说它把用户信用卡的信息不小心给泄露了,这个事件影响了几百万的信用卡用户。有一段时间,凡是去过这个卖场的人都人心惶惶,生怕自己的卡因为信息失窃已经被盗。
《大数据时代》(来自网络)
看了《大数据时代》之后,我对塔吉特百货的印象产生了惊天大逆转。原来,这竟然是一家把大数据使用到极致的折扣零售商。书中介绍,这家百货公司从研究零售的购买数据开始,可以在完全不和准妈妈对话的前提下,预测一个女性是在什么时候怀孕的。因为:“公司的分析团队首先会查看女性消费记录。登记簿上的妇女会在怀孕大概第三个月买无香乳液。几个月后,她们会买一些营养品,比如镁、钙、锌。而这些关联物可以给顾客进行“怀孕趋势”评分。这些相关关系甚至使得零售商能够比较准确地预测预产期,这样能够在孕期的每个阶段给客户寄送相应的优惠劵。这才是塔吉特公司的目的。”
随着阅读成为一种真正的习惯,我发现,随着人生体验增多,阅读的思维质量也提高了。更多的乐趣是以前获得的直接经验和现在读到的、书本里的间接经验相互印证,这让我对书本中的内容理解程度迅速上升,那种一拍即合的美妙无与伦比。
我之前的很多体验,不知道有什么用处,只是存储在我身体里的某处,但是通过阅读,很多散落各地的知识,现在渐渐地融会贯通了。
在华盛顿工作期间,我曾经结合自己的体验,写过一篇关于美国种族歧视的文章。作为一名华人,我清楚地知道美国人在公开场合谈论有色人种的各种禁忌,但是又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了那种非常微妙的、潜伏在人们言谈举止中的真实歧视。我曾经从数字的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我认为,尽管社会价值观对种族平等赋予了理想化的色彩,但是今天非裔美国人的犯罪率依然居高不下,这是种族歧视的一个原由。非裔美国人占美国人口的13%,但是美国凶杀案犯罪的一半以上来自非裔。在230万被羁押的罪犯中,100万是非裔美国人。美国犯罪率的总体下降,没有改变黑人依然是犯罪比例最高群体的状况。
《眨眼之间》(来自网络)
我自认为需深入思考美国种族歧视问题,但阅读了格拉德威尔的《眨眼之间》之后,又让我对美国的种族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入。《眨眼之间》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种族歧视为什么难以避免。
格拉德威尔在书中试图通过心理学测试向人们说明这样的道理,“我们对种族和性别等因素的态度,表现在两个层面上。首先是在意识层面上的态度,这是我们所选择的信仰,是约定俗成的价值观,也是刻意来指导自己言行的工具。但是心理学测试所评估的是另一个层面上的、潜意识的种族态度。实验结果表明,人们的潜意识的观点好像与意识层面上的观点全然不符。参加过种族联想测试的美国黑人有5万,而这些人里的一半,竟然也偏向于白人。”他的角度,是如此的标新立异。
上学期间,我的朋友萨拉曾经对我无数次提到,很多越战士兵在战场上都成为瘾君子。当时听到这个消息,我本能地想到,这是前线上的战士为了缓解巨大的精神压力和无人倾诉的情绪所导致的。战士们孤苦伶仃,又每天面临生死诀别,毒品是一种天然的选择。而当我有一天翻开一本叫作Switch(《瞬变》)的书时,却在阅读中意外发现了这个问题的解读。这个解读与我的推理完全背道而驰。
Switch(《瞬变》)(来自网络)
原来,研究人员经过分析发现,吸食毒品和战争创伤无关。吸食毒品与士兵面临的危险或者战友的丧生之间,不存在统计学上的相关性。对于大部分驻守越南的美军来说,吸毒不过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军队文化的一部分。参战前,士兵染上毒瘾的比例不足1%,但是一到越南,几近一半的士兵吸过毒,有20%的人会上瘾。而士兵返回家乡之后,大部分都自动慢慢戒除了毒瘾,吸毒比例与参战前持平。
在纽约上学期间的2012年,正好是四年一次的总统大选年。我通过电视、广播和观察目睹了美国大选年的盛况。在华盛顿期间,解读美国总统奥巴马的讲话又成为我日常工作的一部分。我发现,无论是美国总统在宣誓就职之后,还是在公众场合做任何一场演讲的最后,总统奥巴马总是会说:“上帝保佑你,上帝保佑美国。”这个场景对于长期在美国生活的人来说,早就习以为常。而对于我来说,我内心总是有一个深深的疑惑——这个情景是否违反了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分离墙”理论?(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里有一个著名的“分离墙”理论。杰斐逊当选为总统后,一些教会人士曾提议设立一个全国斋戒日来庆祝艰苦的选举结束。但杰斐逊总统回复:“我认为宗教只是介于人类和上帝之间的事情,权力机关只规定行为,但不影响人们的精神观念。我们应该将国家和宗教之间设立一道分离墙。”)
这个问题我在阅读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的书籍《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时找到了答案。原来我内心的疑问一点也不愚蠢,相似的问题在美国历史上曾经引发过激烈的讨论。甚至第九联邦上诉法院在2001年曾经以2比1的表决结果裁定——忠诚誓言中的“Under God(在上帝庇佑下)”二字确实违反了政教分离的原则。法官们说这两个字构成了“赞成宗教”,是“一神论宗教信仰的表现”。
《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来自网络)
亨廷顿在书里说,在关系到美国特性的一个中心问题上,该法院这一裁定激起了激烈的争论。支持者声称美国是一个世俗国家,人们在宣誓效忠国家时不应该暗示自己信仰上帝。而批判者指出,这一短语与宪法制定者的观点完全吻合,林肯在葛底斯堡演说中就使用过这一短语。艾森豪威尔总统解释过,这两个字不过是“重申宗教信仰在美国文化遗产以及未来所具有的超凡地位。”
事实证明,对这个裁决持批评态度的是大多数,包括各个党派的人。美国参议院以99票对0票通过决议要求撤销该裁定。许多众议员集合在国会大厦台阶上宣读誓词和高唱《上帝佑我美利坚》。塞缪尔·亨廷顿指出,这项法院裁定尖锐地提出了一个问题——美国到底是一个世俗的国家,还是一个信教的国家?最后亨廷顿说,美国是一个有着世俗政府的基督教占主导的国家。
从此之后,“留学无用论”再也没有在我的生命里出现过一秒钟。我更有感于本科阶段对学生进行通才教育的重要性。我经常使用这个比喻来描述我对教育的感受,通才教育如同给了你一棵树干,之后的自我阅读就如同在树干上开枝散叶。但是,如果本科阶段只是偏安于一个领域,之后的恶补就非常困难。而悟性低的人就如同是盲人摸象。我承认,我至今还在为一些认知到达不了理想的高度而痛苦。
回到北京之后,有很多年轻人来找我,问我出国留学值不值。我知道很多人也像我一样,在28、29 岁,甚至超过了30岁,才产生了出去看一看的想法。而他们此刻也最纠结于年龄的问题。
怎么说呢,在我留学之前,很多朋友从现实的角度对我这一举动进行评估。不确定性也曾经把我折磨得死去活来。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渐渐地平静下来。因为我越来越明白,没有什么比拥有一颗饱满的灵魂重要。如果非要进行性价比分析,我知道我得到的东西是无价的!
我现在觉得走出去的过程,并不是锦上添花,而是一种基本治疗。这种治疗启动了你生命中的某个按钮,然后你开始接受一种全新的洗礼,修正你之前的一元价值观,修正你对外部世界的想象。这种治疗没有医保,不是必须,但只有完成之后,你才能感觉到脱胎换骨。
- E N D -
作者简介
范海涛
历任《北京青年报》财经记者,新浪网驻华盛顿记者,《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中国区总顾问。2009年,与时任谷歌全球副总裁李开复博士合作出版《世界因你不同·李开复自传》,迄今销量超过100万册。2013年成为第一个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硕士的中国人。2014年创办海涛口述历史·人物传记工作室。2016年,出版《就要一场绚丽突围——30岁后去留学》。先后在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暨南大学讲述非虚构写作和口述历史。2017年10月,与奇虎360董事长合作出版周鸿祎授权自传《颠覆者:周鸿祎自传》。
《就要一场绚丽突围——30岁后去留学》是范海涛心路历程的一场记录,有理想和现实、选择与坚持,自我成长和人生奋斗的交互思考。描述了魔幻般的美国大学文科课堂,再现了跌宕起伏的求学经历,并首次向国内读者披露了口述历史学科的教学方法。
fanhaitao201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