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IBM一样从制造转型服务,像Sony一样从传统业务转型多媒体业务,Ericsson的未来会在哪里?
今年夏天,在美国芝加哥的一次电信展上,Ericsson与Sony的联合演示,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在演示过程中,用户可以通过起居室的电视,无线浏览存储在手机中的数码照片,利用家庭网关在手机和电视机之间发送即时消息。让很多人觉得好奇的不是消费电子领域的巨头Sony,而是传统的电信设备制造商Ericsson,卖基站和交换机的Ericsson难道要向Sony靠拢?
Ericsson的奇怪之举在今年层出不穷。今年4月份,Ericsson完成了基于移动网络的手机电视广播技术的测试,这一技术很有可能在今年年内应用到真正的用户上。Ericsson与世界上最大的数字音乐品牌Napster合作,为欧洲、北美和亚洲的一些移动运营商提供Napster Mobile业务。这一业务使消费者可以通过 WAP 或是安装在手机上的集成软件应用来购买音乐家图片、铃声和歌曲。
Ericsson的调整还体现在其向服务领域坚定不移地转移,到目前为止,Ericsson已经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100多个电信管理服务合同,并贡献了接近20%的营业收入。刚刚公布的2006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电信专业服务的销售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31%,而Ericsson最为强大的移动网络的销售额只增长了5%。
Ericsson似乎越来越不像人们熟悉的那个全球电信设备制造行业的老大了!
这些谜底在9月16日终于揭开了。思文凯在总部瑞典发表声明:Ericsson正在推动公司的重大变革,现有组织架构将重组为网络、全球服务与多媒体三大业务部门,于2007年1月1日正式生效。
9月15日,Ericsson中国的所有员工都收到一封邮件,邮件宣布了中国公司新的组织架构。大中华区总裁马志鸿表示:“Ericsson中国公司不会完全照搬Ericsson在总部的组织架构,但为了与全球的策略保持一致,也会采取相应的举措。中国区的调整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目前第一阶段的调整已经完成,10月1日起开始执行,第二阶段的调整将于今年年底结束。”
在新的业务体系之下,Ericsson似乎不再是一家传统意义上的电信设备制造商,看来,卖了100年电信设备的Ericsson要下决心变个模样了。
酝酿已久的变革
“并购、整合”成为2006年电信行业内最流行的词汇,朗讯和阿尔卡特“联姻”、Siemens通信部门和Nokia网络部门合并、阿尔卡特收购北电WCDMA业务及其相关资产,这些天方夜谭似的重组在短短几个月之间全部成为现实。
因此,人们一直揣测Ericsson将在这次并购大潮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出乎很多人的预料,它最终选择了内部重组。
Ericsson的电信专业服务部早在1999年就成立了,近两年发展迅速,已经成为Ericsson内部员工最多的部门。2005年,Ericsson在服务业务上获得的收入占到了全部收入的16.4%,增长率超过20%。
现在,Ericsson是全球最大的电信专业服务供应商,凭借参与运营商网络的管理,Ericsson在全球运营了6500万移动通信用户,其中包括超过1000万3G用户。去年下半年,Ericsson分别与“‘和黄3’意大利(‘和黄3’是和记黄埔在欧洲的3G品牌)”以及“‘和黄3’英国”签订了巨额的管理服务合同,仅仅与“‘和黄3’意大利”的合同金额就高达150亿瑞典克朗,据说,与“‘和黄3’英国”签订的合同金额更高,这也是业界已签订的最大管理服务合同。在新的合作关系下,“和黄3英国”将保留对网络资产的所有权,并负责制定战略发展方向,而Ericsson将负责网络和IT基础设施的管理和运营。“和黄3”网络和IT部门的1000多名员工将转移到Ericsson工作,由Ericsson进行统一管理。
今年,Ericsson又在荷兰、波兰、印度、孟加拉等地签下了类似的电信管理合同。在中国,虽然电信专业服务市场还没有真正启动,但Ericsson已经开始部署。今年3月,Ericsson与湖北省政府签署合作备忘录,在武汉市投资1亿元人民币设立了一家电信专业服务公司。
虽然对于多媒体业务的概念,Ericsson之前并没有完整地提到过,但其中包含的具体业务却并不陌生。Ericsson在无线音乐门户、移动电视、企业移动解决方案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业内领先的市场地位。Ericsson还和很多内容开发商、内容集成商、媒体公司和互联网公司保持了密切的合作关系,例如Napster、MTV等。另外,与Sony合资成立的Sony Ericsson的成功,也为Ericsson在多媒体业务上的发展提供了保障。马志鸿说:“多媒体解决方案归根到底应该是端到端的解决方案,Sony Ericsson的成功使得我们确信自己有从网络到终端的实施实力。”
不久前,Ericsson宣布任命现任Sony Ericsson集团执行副总裁、销售和市场营销负责人杨怀博(Jan Wareby)出任Ericsson高级副总裁和多媒体事业部负责人,于2007年1月1日上任此职的杨怀博,曾直接参与了Sony Ericsson的创建工作,对索爱全球销售和营销业务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大众消费品市场的丰富经验成为杨怀博能够入选的主要原因。
Ericsson在重组之后,电信专业服务和多媒体成为了与网络设备并驾齐驱的两大业务,但是Ericsson内部人士认为,这并不是Ericsson“形势所迫”做出的一次应急措施,而是建立在过去几年摸索之后的战略调整。
面向未来
在这一波的并购大潮之前,Ericsson已经完成了产品线的补充和完善。2004年,Ericsson剥离了经营业绩欠佳的蓝牙业务。去年,通过对马可尼的收购,弥补了Ericsson在固网方面的短板。今年9月,Ericsson又将与核心业务方向不一致的安防产品卖掉。至此,Ericsson的“外科手术”基本告一段落。
从产品线看,Ericsson的产品已经覆盖到下一代融合IP通信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但这些产品和部门相对凌乱,因此这次重组更像是对其产品线的一次系统地梳理。另外,全球电信行业仍然处于低谷之中,据统计,电信运营商用于网络设备的支出已经降到了十年来的最低点,因此对于Ericsson来说,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也成了一件非常紧迫的事情。
马志鸿说:“我们重组的原因并不是要直接应对这些行业并购,而是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市场的发展。” 电信市场研究机构水清木华的分析师沈子信也认为:“Ericsson的重组原因来自市场趋势的变化,移动通信正在从数字通信时代跨入多媒体时代,Ericsson提前做出了判断。”
Ericsson在这次重组中确立了未来的两大业务重点,电信专业服务和多媒体业务,这两方面恰恰是电信行业转型过程中,最大的两个变量。
据统计,2005年,全球多媒体市场(包括IPTV、音乐、游戏、视频、广播以及固定和移动网络打印等)总值接近200亿欧元,预计到2011年,这个数值将超过1050亿欧元,年复合增长率(CAGR) 达到了35%,远远高于传统媒体3.5%的增长率。多媒体业务收入将会在2010年的时候超过话音业务。因此思文凯说:“多媒体是一个蕴含着明确商业机遇的领域,也是推动运营商增加网络容量、扩大投资的潜在动力。”
除了市场及消费者的变化之外,驱动Ericsson变革的另一个力量来自于运营商需求的变化。
通信网络越来越复杂,对于很多运营商来说,兼顾可靠的日常网络运营,并确保最终用户的服务质量,已不再是件容易的事情。Ericsson大中华区副总裁李学修认为:“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运营商都在努力谋求尽可能地减少投资成本,降低运营风险,把更多的投资和精力放在市场推动和树立品牌上。”因此目前,全球很多运营商,特别是那些新兴运营商,都在尝试将更多有关网络建设甚至运营的服务都外包给电信设备商,以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
重组面临考验
对于行业内大部分厂商来说,并购、整合是追求更大规模,争夺更广泛市场的首选。但Ericsson凭借电信设备市场老大的优势和对行业发展规律的理解,做出了一次大胆而冒险的变革决定:没有选择借助“外力”,而是进行内部资源整合。
但是,“很难在短期内看到这次业务重组的效力。这种变革的效果要等到3~5年之后才能够显现。”沈子信这样认为。对于Ericsson来说,网络设备是老本行,电信专业服务也已经取得了市场第一的优势,相对来说,多媒体部门的未来增长空间最大,但同时也是挑战最大的。
有分析师认为:对于Ericsson来说,多媒体业务的发展难度最大,因为在这个领域他们几乎没有什么优势可以继承,多媒体部门的所有应用将面向个人用户开发,既有大众消费者,也包括企业用户,而Ericsson以往的产品和服务几乎全是面向运营商的。
因此,正在尝试改进的Ericsson正在努力加强与Sony这样的大众消费品领域的领先公司合作,马志鸿说:“Sony是非常强大的内容提供商,在视频、音乐、IPTV方面都可以为我们提供大量的内容资源。”
重组之后,Ericsson将再增聘500名工程师——一些有创意激情的年轻人,以加强在多媒体应用方面的开发能力。同时,Ericsson去年在内部实行了一项退休计划,面对丰厚的补偿,一些中层管理者自动离开了,这样就让Ericsson可以补充新鲜血液。
重组方案只让我们看到了Ericsson未来的轮廓,但具体的样子还很难看得清楚。不过对于未来,马志鸿给出了这样的描述:“Ericsson正在面临转型,但这种转型并不同于IBM,我们不会完全成为一家提供服务的公司,系统网络仍然会是公司发展的基石,但多媒体业务和电信专业服务将成为Ericsson未来十年重要的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