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模小灵通难道要重蹈覆辙?
经过几年的发展,当前小灵通遇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一方面固网运营商将投资重点逐渐向3G转移,降低了对小灵通的投入;另一方面移动运营商大幅降价,使得以话费低廉著称的小灵通优势日渐消退。
“双模小灵通是目前小灵通扭困的一剂良方,但是政策的限制让双模小灵通发展缓慢。”资深分析师程宏认为。
“双模”是指在一部手机内设置两个手机卡插槽,同时使用小灵通与普通手机两张卡。这样避免了用户既要随身携带手机,又要携带小灵通的麻烦。
不过自其2003年诞生以来,政策上一直没有对其开禁。因此虽然双模形式出现较早,但发展缓慢。
《财经时报》近日获悉,双模小灵通突然在河南、山东、广东以及国内其他很多地方被大量生产和销售,而且可能有政策开禁的迹象。但是令人遗憾的是,传言并没有得到信息产业部的证实。
中国国家信息化产业部内部人员称,“当前的工作重点在3G”,“政府已经没有压力和动力去做小灵通政策方面的调整。”
“信息产业部的讲话无疑给双模小灵通判了死缓,而这只是小灵通命运多舛的又一次劫难。”一位业内人士对《财经时报》说。
屡受政策侵扰
90年代后期,小灵通在中国大陆曾经火爆一时。据当时媒体报道,在西安正式开通当天就曾创造一天放号四千多户的记录。
不过,正受到消费者追捧的小灵通却受困政策监管,险些夭折。
1999年10月,信息产业部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全国各省区市管理局在无线接入(PHS)发展问题上,不要一哄而起,没有上马的项目一律暂停。
2000年5月,信息产业部又要求所有小灵通项目一律暂停,等待评估。这差点是成为小灵通的灭顶之灾。此消息让UT斯达康的股票市值在纳斯达克缩水了200亿人民币。
不过好在一个月后,信息产业部下发了《关于规范PHS无线市话建设与经营的通知》,该文件明确小灵通是“固定电话的补充和延伸”,定位为“小范围低速移动无线接入”。
此时,小灵通又重获生机。
不过,同年11月信息产业部却要求提高小灵通的月租费和通话费。三个月后,信息产业部再次发文,对小灵通收费提出明确要求,规定了收费方案,同时提出“大城市暂不发展小灵通”。
2003年3月9日,时任信息产业部部长的吴基传向媒体表示,对小灵通的政策是“不鼓励不干涉”。吴基传甚至表示,“小灵通属于三级频段,部里发文了,这个频段不能再批用了,所以它再发展也是在这个频段。”
至此,小灵通算是得到了默认,开始在移动运营商的夹缝中生存。
即使如此,小灵通在国内也取得了不错的业绩。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10月8日,国内小灵通用户为92123798人。
差异化生存
不过眼下,小灵通业务的风光好像已经不同往日,尤其是其主导设备厂商UT斯达康自2005年以来频频传出业绩不佳的负面消息,更让不少业内人士对小灵通充满了担心。
分析者认为,当年小灵通之所以能成功,与固网运营商与移动运营商的竞争态势密不可分,当时中国电信与中国网通没法做移动业务,而其固话业务又面临增量不增收的局面,因此固网需要新的业务增长点。
同时,当年手机以及话费居高不下也形成了一定的市场需求,而如今,3G时代呼之欲出,中国电信与中国网通的TD测试日渐成熟,而且移动话费也降了不少,因此小灵通当年的市场环境与资费优势受到严峻挑战,有观点甚至认为小灵通行将淘汰。
不过小灵通之父亲徐福新对此并不认同。他认为,虽然受政策不利的影响,小灵通难以与移动运营商展开正面竞争,但是,小灵通的存在将是对移动运营业务的有力补充和监督,所以,小灵通依然有机会。
他认为,只要有资金投入到研发,3G手机能做的事情小灵通一样能做,如小灵通上网,看电视。
此外,中国广阔的农村市场也会给小灵通留下机会,一方面小灵通在空旷地带的接收信号好,一个村只需要建一两个机站,成本比市区还要低廉;另一方面,农民的生活水平以及消费习惯只要有电话就好,并不需要高端的数据服务。
在徐福新看来,把握好增值服务、农村市场,有条件的情况下进军海外市场将让小灵通有效地规避政策风险,走出一条与移动运营商不同的差异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