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信息产业部发布消息称,今年年底将出台的《通信SMS服务管理办法》,对手机实名制做出规定。该办法由公安部、信息产业部和国务院新闻办共同制订,旨在遏制违法SMS、诈骗SMS、色情SMS等垃圾SMS,以此规范通讯行业的违法行为。
人们最早听闻这一消息是在去年年底,信息产业部副部长奚国华表示要把手机实名制作为今年的工作重点之一。众说纷纭的手机实名制就是手机卡实名,要求手机用户在办理入网申请时必须出示身份证,提供自己的有效信息。根据最新消息来看,年底约2亿非实名预付费手机用户将重新进行实名登记,“洪水猛兽”两个月之内即将来临。
视手机实名为洪水猛兽有些夸张。当然,手机实名会减少垃圾信息,满足用户对不受打扰的清洁空间的需求。也许是受近年来接二连三的实名举措的影响,手机实名再次激发了大量手机用户的心理抵触。显然,这不仅给人们平白无故地增添很多麻烦,还会给人们带来隐私和通讯安全会受到侵犯的担心。事实证明这种担心并非空穴来风,电信运营商的服务现状的确让人担忧。
问题不仅仅在于用户的心理尚未接受。说来有些滑稽的是,就连电信运营商自己都坦陈尚未准备充分。首先他们是否有权利审核普通人身份证的真伪,即便克服这一法律障碍之后,他们也必须配合国家相关部委完成这一鉴定工作。其次,手机实名制还意味着电信运营商的营销模式、业务流程和产品设计都将相应改变,而电信运营商对这一变化的响应十分缓慢,他们还在斤斤计较着算计成本与收入的得失。如此看来,先不管手机实名合理不合理,至于目前尚不可行。当我们回头看信息产业部实施手机实名的理由时,就会发现它的理由竟然如此可笑,它根本不具有充分有力的理由说服用户接受手机实名。就算现在不法手机信息充斥天下,这也是电信运营商与信息服务提供商之间的交易所致,电信运营商应该多多约束自己的牟利冲动才是。再者,根据信息产业部上个月发布的“第14条军规”,电信运营商成了向用户提供移动信息服务的主体,在垃圾信息方面理应承担独立的责任。
然而,手机实名何为呢?从长远来看,电信业务正在逐步从语音业务过渡到数据业务。SMS是目前主要的移动数据业务,占移动通信业务收入的比例越来越大,也是支持移动增值业务运营商收入的主要来源。当我们把眼光继续放得长远一些,就会看到体积越来越小的手机已经日益成长为“第五媒体”。它似乎在努力创造一个庞大的帝国,通讯、娱乐、广告、博客、现金支付以及各种个性化应用创造的收益十分惊人。而在手机的未来诸多业务中,手机交易安全问题会突出,也许那时手机实名会应运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