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国家信息化产业部出台了整顿SP的“14条军规”,这14条的内容基本上是基于之前运营商对SP的相关整治措施确定的,只是中国国家信息化产业部将之上升到了部门规章的高度。业内人士认为,这也意味着近几个月来运营商对SP的治理暂告一段落了。
在这次大的运营商治理中,消费者无疑是受益匪浅的,可以明明白白消费,可随时查询自己的服务订制情况和服务费支付情况,想退订的服务立即就可以退,不会再像以前投诉无门。而SP靠诈骗消费者等不规范手段获得暴利的时代也过去了,一批不规范SP将会被淘汰。因此,有人说,SP行业的泡沫基本已经被挤掉了。
从消费者角度来说可能确实这样,可是如果从别的角度看,增值业务这个行业的虚假和欺骗都被清除了吗?说法实在过于乐观。
在这里就不得不说起SP自消费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由来已久,不过一直以来众多SP与消费者之间的问题烦扰着运营商,而SP的自消费一时未损及运营商利益,再者自消费是个暗箱操作严重的问题,因此一直都没有摆上台面。但随着对SP公共经营行为的规范,其自消费行为愈加猖獗,这背后的问题就开始显露了。前些时候,辽宁移动和湖北移动就对一些自消费的SP进行了重罚。
笔者从一个较大SP公司的员工处了解到,之前SP业内普遍的自消费只是为了赚取些分账收入与购卡(打折卡)成本的差价;同时由于在Monternet门户上首页、次页的位置对彩铃等业务的下载非常重要,自消费也是为了获得靠前的下载位置。而现在增值业务自消费的程度已经到了比局外人想象得更严重的程度,有一些SP公司成立的目的就不是为了做业务,而是单纯地为了自消费,这些公司背后的股东往往还是一些知名大公司,也就是说这些SP可能就只是那些公司圈钱、吸引风险投资的工具。据说,在某知名的彩铃排行榜上,如果发现哪支彩铃一天之间激增,那必然是自消费的结果。这就是增值业务市场的虚假繁荣,数据经常显示增值业务下载量大、发展迅速,可这其中究竟又有多少是真正由普通消费者消费的?
短时期内运营商可能会睁只眼闭只眼,因为自消费与大众消费者无关,不会招来敏感的舆论、监管等,一定程度上也能帮助运营商提升增值业务业绩;时间长了就不行了,自消费会慢慢地掏空运营商,于是运营商开始有动作,如ChinaMobile开始提高与SP的分成比例。但这其中有很多空子,比如ChinaMobile的打折卡,只要它还存在,就必然使SP仍有可趁之机。因此自消费不是一时之间靠些政策规章就能解决的问题,增值业务市场的泡沫经济可能还将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