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有一朝SP(无线增值服务提供商)尽数消失,那么只有内容最大最好的CP(唱片公司)能够心平气和地坐在电信运营商的对面议价
传统意义上的音乐公司商业模式单调而脆弱。卡带和CD市场遭受非正版冲击,销量不济,音乐公司每销售一盘卡带可获得版税1.5元左右,而销售一张CD也不过2元左右的版税。
与此同时,音乐公司依赖的演唱会、娱乐营销等业务也并不稳定,且投入大、收获小,难有作为。
宋柯告诉《财经时报》记者,2005年中国内地最大的民营唱片公司太合麦田全年收入不过几千万元,2006年预期收入或许将过亿,“这和其他行业的公司相比算不得什么。”
尽管宋柯在数字音乐领域“造诣”颇深,但无线增值和互联网收入只占到太合麦田全部收入的1/3左右。“这是产业链条上利益划分上的问题”。
CP的生命线
彩铃一响,黄金万两。无线增值业务在各大唱片公司的收入比重逐年上升,而彩铃则是目前无线增值业务中最为紧要产品。以太合麦田为例,2003年彩铃业务收入占公司总收入的5%上下;而两年后的2005年,这个数字已接近30%,成为太合麦田最大的一块业务。
“一个有着500万次下载量的彩铃并不难,它的收入相当于卖掉了500万张CD.而今天要一张CD卖出500万张几乎不可能。”宋柯打了一个很直白的比方。
可以说,以彩铃为主的无线增值业务,是那些正欲从传统唱片公司向数字音乐营销领域转变的音乐公司们的生命线。但现在,这条音乐公司赖以生存的生命线并不十分健康。
矛盾分配
一条采铃销售的收入大体要涉及到三方:唱片公司(CP)、无线增值服务提供商(SP)以及电信运营商(ChinaMobile、联通等运营商)。定制彩铃的用户每月要向电信运营商交纳5元钱的包月费用。如果这个用户下载一条1元钱的彩铃,CP只能获得这1元钱中的15%;而其余85%的收入,一般则将以4∶6(或5∶5)比例在SP和电信运营商之间分配。
这种“不公正”分配所引发的矛盾,也在随着采铃业务的逐渐火爆而日益凸显。2003年国内彩铃用户不足200万人,市场规模约为1600万元人民币。而在过去的2005年,中国彩铃用户超过6000万人,市场规模已接近30亿元人民币。
消失中的SP
“这30亿元人民币中,SP和电信运营商占95%以上,CP能拿到的只有一二亿元人民币。”即使是宋柯这样的老“唱片英雄”,也要默默承受着如此分配规则。
但宋柯也照旧乐观,认为这种分配规则只是暂时的。“按照日韩和欧洲发展规律看,电信运营商并不会给SP多大的生存空间。”宋柯说,“电信运营商必然要吞噬掉现有的SP,尽可能多地分食不断变大的无线增值业务,这也正是太合麦田不打算走SP路线的原因。”
在宋柯看来,现在的太合麦田唯一要做的是把内容做强。若有一朝SP尽数消失,那么只有内容最大最好的CP能够心平气和地坐在电信运营商的对面,谈论价钱问题。而宋柯就想做那个商谈价格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