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G是否会引发经济灾难”的争论,主要围绕的是3方面:市场需求、投资倾向以及跨越3G发展4G。所谓“理不辩不明,情不讲不清。”学术界自然要把这3个观点辩出个高低与长短。
需求论
阚凯力观点:
“在中国,就不应该上3G,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3G的需求严重不足,这已经被国内外无数事实充分证明了。”
“在国外,欧洲3G运营商80%以上的收入仍然来自语音,而99%以上的业务都可以由2G系统完成,致使3G运营商都在亏损。在国内,联通的CDMA1X在国际上就是3G系统,提供了几乎所有的3G业务,但是需求量很小,也是严重亏损。”
反驳意见:
《通信世界》社长兼总编辑项立刚:“3G是全新技术,与2G、2.5G、2.75G有本质区别。中国最早上通信的时候,一部手机一两万块钱,很多人说没有市场,然而这个市场是变化的,网络价格现在降了10倍不止,手机降到1000多元。如果2006年上3G,以现在的收入水平,现在的终端价格仍会有人说3G没市场,但2006年的3G市场肯定要变化。”
中国国家信息化产业部电信专家陈凯博士:“3G是否有市场,还取决于很多其他因素,如业务资费、手机价格、用户的受教育水平、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等。从目前移动发展的现状不难分析出,一些发达地区、高端用户、时尚一族对3G有需求是肯定的。因此,不能简单地说3G有或没有需求。”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高旭东教授:“我认为肯定是有需求的,关键是需求大小的问题和时间问题。从全世界发展看,对于3G的需求没有原先想象的好,但在日本、韩国也有不错的发展。”
投资论
阚凯力观点:
“需求的不足必将带来运营商的严重亏损,这在中国电信业已经是不争的共识。在全世界3G运营商仍然严重亏损的情况下,中国3G的盈利将更加遥遥无期,连其生存都令人堪忧。”
“因此,我们必须认真考虑,为了推广中国并不急需而且必将严重亏损的3G,将要投入的这6000亿对中国意味着什么?这已经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而是政治问题,是要不要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负责任的原则问题。”
反驳意见:
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吕廷杰教授:近两年来中国通信网络平均投入是2000亿元,这个钱迟早要投,很难说亏损。“技术是经济的引擎,任何一个技术的进步都不会带来经济灾难。在西方国家,无论是登月计划,还是星球计划,都是通过不断地引入新技术,达到推动产业发展的目的。上3G,也有这方面的意义。”
中国国家信息化产业部电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杨培芳:“3G短期将给运营商经营风险。业界流行一句话:‘上新技术就是找死,不上新技术就是等死。’但是找死还有一线生机,如果等死就是百分之百的死。”
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竞争力与IT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曾剑秋:“3G是国家战略意义的需要,无论是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还是推动产业链等方面,都有无法估量的效应,这不是用投资多少钱能够评估的。”
Ericsson大中华区市场与战略规划部副总经理卢勇:“3G是国民经济的倍增器。新的3G‘生态系统’涉及经济的许多方面,比单纯在电信产业产生的价值要多得多。”
过时论
阚凯力观点:
“3G在目前来看,已经是一个过时的技术,完全应该向全IP的无线宽带技术网络去发展、过渡,目前4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在转变中。全IP完全可以替代3G,而且比3G具有高得多的性价比。”
反驳意见:
中国国家信息化产业部通信科技委委员、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宋俊德:“我不同意跨越3G。从理论、实践上来分析,我认为3G都不是灾难。3G是其中一个不可跨越的阶段,移动通信不可能一下到了第5代。所以我觉得阚教授有点着急。我发现,反对3G的,都把WiMAX的期望值设置太高。我是中性的,我觉得不应该着急。”
中国国家信息化产业部电信专家陈凯博士:“应该上3G,还是应直接上4G,或者其他更先进的技术,取决于各个国家的具体发展实际,不可一概而论。从目前3G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力度看,要绕过3G似乎可能性不大。如果做一个大胆的假设,中国现在决定不上3G,已付出的一切由谁承担责任?”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高旭东教授:“技术发展、特别是技术应用都有连续性问题,就好比我们不可能从原始社会直接跨进共产主义社会。所以,发展3G是必要的、甚至是必须的,不能因为将来还会有更好的技术就不上3G。”
中国国家信息化产业部电信研究院通信信息研究所新技术新业务研究部副主任郑有强:“移动WIMAX和3G的业务有一定的重叠,但业务的重叠并不代表两种技术完全是替代性的关系。眼下,能够带来更快速度的3G制式HSDPA、EVDO正在实施当中,相信他们会给3G一个提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