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大学的校训是“让自由之风劲吹”。自由是什么?不同人有不同理解。对于我这么一个在斯坦福待了八年的人来说,自由是只鸭子,表面上看非常悠闲自在,但水面下脚拼命地在划。
以我自己为例(应该算比较平均的情况),在斯坦福创立了中文合唱团、中文话剧社,做过一年柔道队的队长,同时我必须在四年内拿到学士和硕士学位。大二那年,我每周平均只睡二十个小时。而这仅仅是斯坦福里犹太人的平均水平,在斯坦福按拼命程度来排名的话,犹太人>中国人>印度人。
在斯坦福,我认识到美式自由是让你自己去figure out,搞清楚要怎么成功,下一步要怎么走。
在中国学生的字典中缺二个字,争取。
从小学到大学,游戏规则是别人制定的,我们按部就班只管考到好的分数,不需要去挑战游戏规则,不需要去争取任何机会。
美国从申请高中开始,就是争取的过程,争取那么点点微弱的机会,争取那么一个方法,让招生官无法拒绝你。
斯坦福每年都会筛选清华北大的学生到实验室,我在美国做研究时,有一个清华的女生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她是化工系的,很优秀,但斯坦福的电子工程在录取时压根不会考虑化工系。
斯坦福的本科和研究生都是委员会制录取,如果有一个老师非常喜欢你,可以直接招进来。如果有一个老师非常不喜欢你,一票否决。当时那名女生挨个去和教授套瓷,一天平均10个教授。最后真的有一名教授给了她一票。
有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叫No Pain No Gain,但最大的问题在于,按照我们的思维习惯,是No Gain No Pain,很多情况下,我们看不到预期的效果或收获,就不去做。
在斯坦福学习那么久后,大家都学会的东西是和No Pain No Gain作斗争。
每个人表面云淡风轻,直到你去竞争一个非常好的职位时,才发现能拿到这个位置的人都是拼命拼出来的。
去个party发现几个实验室的同学都在,玩得比我还疯。我party结束后回宿舍躺2个小时去实验室,发现这帮人已经干了2个小时。
你翻开任何一个斯坦福学生的Facebook,看上去每个学生都在滑雪、比赛,好像大家都没在上学,他们不会去转发996的文章讨论应不应该,因为他们都在007。
我觉得一个好的校园文化就是这样的,每个人能付出极大的努力,但不表现出痛苦。但不得不承认斯坦福近几年来有点做过头了,我加入斯坦福研究生理事会后,看到斯坦福自杀率指标时真的震惊了,凡事过犹不及。
关于我的申请,关于现在的申请和过去有什么不同?
现在的很多事情都套路化了,大家做的活动千篇一律。但其实我申请的时候,也很流行模联,强调理工科一定要参加竞赛。
我当时没有参加模联,奥赛也一败涂地。我有自己的小创新项目,买了零件做水处理系统,申请了二项国家专利,没有任何先例说做这样的活动能进斯坦福,但一方面这是我的兴趣,另一方面我觉得自己必须争取和别人不一样的机会。
要说我被录取的原因,应该是全面。在创新上比我做得好的人多的是,在初中和高中得出的科研成果放到大学里也差远了。但我除了项目外,钢琴、格斗都练了很长时间,申请材料中也体现出项目的公益性。
美国大学STEM分两个路线,一个是以MIT为代表的天才和精英科学家路线;另一个就是以斯坦福、伯克利为代表的大学走的路线不一样,他们认为未来的工科精英应该首先有很扎实的全面的知识素养,他们更喜欢才华横溢的工程师,而不是聪明绝顶的。在培养时,斯坦福会要求工程师有很好的演讲、展示、设计和写作能力。
我的父母在我申请季的心态
我的父母在申请中给了我非常多的支持。比如当我和妈妈说有个项目没做完要在同学家待到凌晨一点时,她说“我就在楼下等你,你完事了就下楼”,没有反过来问“你为什么做不完”或者“别人怎么怎么样”。
我当时申请了9所学校,最后录取了斯坦福和密歇根安娜堡。一开始收到拒信的时候,我爸爸的反应非常淡定,说“你看港大也挺好的”,后面还有硕士和博士,再申呗。
这些都是非常强大的支撑力,来自自己的父母,这也是任何机构任何老师帮助不了的。
作者:贾捷阳
2009年考入斯坦福大学,电子工程专业
2013年拿到硕士学位,同年考上电子工程博士
2017年拿到博士学位,毕业后在硅谷工作了2年
2018年回国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