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一世又难逃宿命的美国
善恶终有报,因果始相随。
美国这个世界级“大佬儿”没有四大文明古国般悠久醇厚的历史积淀,没有长远而浓重的文化底蕴,更没有天主基督与佛主释迦般向心力十足的宗教信仰,可也许正因如此,反而让这个历史不足千年的后起之秀仅仅用几百年的时间便称霸世界,享誉全球。
只是万事万物再狂放不羁却都无法逃脱命中注定,美国领袖并没有因为其傲人的政治军事实力而逃脱因众口难调而导致刁民刺杀的命运。只是冤冤相报何时了,人生不过一世光阴一抔黄土,何必呢!
守护了黑奴,却忘了守护自己
1865年4月14日晚10点,原本莺歌燕舞、热闹非凡的华盛顿福特剧院总统包厢在一声巨响之后陷入了死神降临时的沉寂,一代伟大拓荒者——第16届美国总统亚伯拉罕·林肯带着一身胆略与智慧离开了人世。
想当年,林肯先生不畏历史积淀下已成定律的“黑色人种低人一等且多为白人之奴隶”的传统群体性潜意识,在明知自己的举动会引起巨大轰动的情况下却还勇敢向前,终究为黑人奴隶在人文主义关怀下争得了人权上的一席之地——废除黑奴制度。
当然,对于总统离世而言只不过是用了另一种更为深刻的方式来接受民众的爱戴与怀缅,而其凶手则没有那么幸运,他在达到目的后,似乎没有过的更好,反而是开始了到处躲藏、心惊胆战的亡命生涯。
最终逃到美国南方的马里兰州一座谷仓中时被军队团团包围,本可以一枪毙命的士兵为惩罚其恶行,先是将谷仓点燃让凶手体验被熊熊大火包围后无处遁形的煎熬与满身绞痛,然后再将其击毙免留后患。也许凶手内心得到了除之而后快的快感,但其偏执激进的做法却实难引人共勉。
平淡而刻骨铭心的会友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王者的崇高身后往往隐藏着同样分量的仇视与痛恨。林肯遇刺事件过去没多久,1881年7月2日,美国第20届总统詹姆斯-艾伯拉姆-加菲尔德在火车站与朋友聊天之际再次遭到一个叫吉特奥的律师连开两枪,十一周后加菲尔德因伤口感染而死。
凶手无疑再次难逃死刑,只不过其方式更为残酷。
在警方确定其谋杀罪行之后,于第二年六月被处以绞刑,要知道是比枪毙痛苦几倍的死刑——即将被执行绞死罪犯的脖子用绳索套牢,然后让被行刑的人身体瞬间坠落从而导致罪犯头颅与身体被体重拉断而吊死。不仅如此,罪犯吉特奥在绞死之后尸体又被送去马里兰州的国家卫生和医学博物馆供其实验研究,其部分大脑则展出于费城的博物馆。
前面提到过凶手是一位律师,作为一名离法律最近的律师而知法犯法,不管是对于对方的死亡还是自身所受到的惩罚而言都是极其不该发生的冲动,面对让自己感到不公的待遇境况,如若他能理性的依靠自身所学用另一种方式抗议,也许结局不会如此惨淡。
信任背后的凶险
第三次美国总统遇刺事件发生于1901年9月6日。第三位遇刺主人公则是美国第二十六届总统威廉-麦金莱。
事情发生于总统麦金莱出席布法罗泛美博览会之际,所有在场人员都不会想到在这样一个平淡无奇的日子里他们将目睹自己最敬爱的总统被杀害的情景。波兰裔的无政府主义者乔尔戈斯看准与麦金莱先生握手接近的时机,说时迟那时快便于总统腹部连击两枪导致其八天后伤势加重而身亡。
事件刚一发生,众人及警卫便对凶手进行围堵殴打以泄愤。可是之所以能当总理的人必然有其过人之处,身受重伤的麦金莱先生在如此时刻竟然能头脑冷静的制止警卫人员与围观大众对凶手进行的施暴行为,相信换给其他人的话必然会在看到凶手受到惩罚的同时厉声叫好以泄心头之恨。
一个月之后,按照法律程序,乔尔戈斯毫无疑问被判处谋杀罪,并且随即执行电椅死刑,以电流使犯人因触电而死亡。
电椅是美国于20世纪经常使用的一项死刑执行工具。当使用电刑时,犯人被绑到一个特制的椅子上,行刑过程一般由三人或更多的人执行,他们面前各有一个电按钮,实际上只有一个按钮是连在电极上的。
如此安排是为了解除行刑人的心理负担,因为谁也不清楚究竟是谁按动了真按钮。这种死刑处理方式后来由于人均花费过高且罪犯被电流击中时往往因肉体烧焦发出恶臭并促使执刑者产生不适而被注射死亡所代替。
再次难逃厄运
前车之鉴如此惨痛而后起之秀却从不畏惧。
1963年11月22日,总统遇刺事件再次上演。美国史上最年轻的总统约翰-肯尼迪在携妻子杰奎琳参加达拉斯的活动时,于一辆没有防弹装置的轿车上与热情的民众挥手示意时,遭到隐藏在德克萨斯州学校图书馆六楼的行凶者奥斯瓦尔德连开几枪而击中要害导致不治身亡,享年44岁。
肯尼迪总统遇害后她的女儿曾发表演讲,短短数语的篇幅中无不透露着作为女儿的沉痛与坚强。后经调查得知凶手是一名前美国海军陆战队队员,由于受到过严密的军事化训练,奥斯瓦尔德射击速度极快又准,为迅速逃离现场还射杀了一名警卫人员。
只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行凶作恶的人终究要为自己冲动的行为付出惨烈的代价。奥斯瓦尔德落网后还没来得及接受法律正式的制裁便被一名酒吧老板在受审前枪击毙命,但其原因始终没有结论。如若奥斯瓦尔德只是受人指使而落得如此下场,想必事件落下帷幕的那一刻他会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悔恨与不值吧。
天下之事终有因果,上帝不会因为任何人的悲惨生活而饶恕其犯下的罪行!生而为人,过活不易,且行且珍惜。
文/林伯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