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为什么会以水稻、小麦和玉米等谷物为主食呢?我们走到动物园,会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人类的近亲——猴子和黑猩猩特别喜欢吃水果。其实,我们人类也喜欢吃水果,灵长类动物为什么会对水果如此痴迷呢?因为水果当中的碳水化合物特别多,碳水化合物是最廉价的营养素。灵长类动物都有个比较发达的大脑,大脑是最消耗能量的的器官,人类的大脑只占身体重量的2%至3%左右,但是每天却消耗了人体总能量的25%,拥有一个聪明的大脑,是要付出代价的,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动物不再持续扩大脑容量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脑容量持续扩大,虽然会带来很多利益,但是,也会付出一些代价。
绿颜色的苹果
如果人类仅仅依靠水果,提供廉价的营养素,那么,人类的数量也会和其他的灵长类动物一样,生活在非洲的某个角落里,在生物界维持一个规模较小的群体,而不可能扩张至全球。因为树上的水果,一般来说,一年才出产一次,数量极其稀缺,且不容易保存,数量极其稀缺的水果在成熟季节一哄而上,散落一地,显然,水果是不能成为人类的主食的。
除了水果之外,地球上还有什么食物能够提高廉价营养素呢?还有植物的种子。植物的种子也富含大量的碳水化合物,但是,植物的种子不容易获得,植物的种子都非常的小,而且有一层外壳包裹,绝大多数的野生动物是吃不到植物的种子的。人类需要大量收集植物的种子,并且去掉外壳,才能获得里面的碳水化合物。为了收集植物的种子,人类制造了大量石器,开始成为植物种子的采集者,后来,又发明了农业,成为了植物种子的生产者。人类人口数量的增长,归根结底,其实就是由食物供应量决定的。全球人口的爆发式增长,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儿。全球人口的增长,第一次源于人类会使用工具,制造了大量的石器;第二次增长源于发明了农业;第三次增长则是源于新航路开辟。今天,我们要重点讲的就是新航路开辟对全球人口增长的贡献。
人类最早使用的石器
植物的种子虽然也富含大量的碳水化合物,但是,种子的颗粒是非常小的。人类发明农业之后,经过上千年的培育,通过人工选择,才终于将农作物种子改造成大颗粒的。所以,大量的野生植物的种子的颗粒都非常的小,甚至是不能食用的,但是,人工培育的农作物的种子却是香甜又饱满的。农作物的驯化并未用到基因工程,人工选择其实也是自然选择的一部分,只不过在施加了人为因素之后,使得进化的速度加快了而已。到了公元1500年的时候,世界各地的农作物和动物,能够驯化的,基本都已经被人类驯化了,不能驯化的,至今仍然不能被驯化。所以,在公元1500年之前,全球人口的增长遇到了一个瓶颈。
中国的人口在汉唐时期,一直维持在6000万至8000万之间,从未突破1亿。北宋时期,首度突破了1亿,这源于中国人对水田的不断开发,扩大了水稻产量,并引入了占城稻,而占城稻是一种早熟、耐旱的水稻品种。通过对水稻和各种类型的耕地的持续开发,中国的人口在明朝万历年间达到一个高峰,突破到2亿。但此时,已经遇到瓶颈,在此后的岁月里,从未超出2亿,清代初年甚至减少到1.6亿。明朝末年的战乱,与当时人多地少的尖锐矛盾有着很大的关系,传统的农业社会总是面临着“马尔萨斯陷阱”。中国人口再次飞跃式增长,则要等到康乾盛世之时,康熙、雍正、乾隆年间,美洲高产作物玉米、甘薯、马铃薯得到了大规模的推广,从而迎来了一次人口增长期。
中国南方地区的稻田
水稻、小麦、粟这些传统的农作物,一般是在平地种植的,受到土地垂直高度的限制,大量的旱地和坡地是不能种植水稻和小麦的。中国南方地区的水稻,只能够在地势低平、水资源丰富的地方种植,大部分的聚落也集中在这些地方。中国的山脉众多,地形复杂,北方地区有大量的旱地,南方地区有大量的丘陵处于未开发的状态,这部分耕地直到康熙年间还处于闲置状态。玉米、甘薯、马铃薯耐贫瘠,对水资源的要求不高,不受土地垂直高度的限制,因此,玉米、甘薯、马铃薯被引进以后,中国有大量闲置的耕地得到了开发,这为人口的再次大规模增长提供了条件,清初人口不过1.6亿,经过康乾盛世100多年的发展,到了道光年间,中国的人口已经增加到4.3亿。
那么,同一时期,欧洲的人口增长情况如何呢?玉米、番薯和马铃薯的推广同样为欧洲人口的大规模增长提供了条件。
甘薯的叶子
在人类培育的农作物中,玉米是最特殊的,玉米也被认为是最不像来自地球的植物。水稻、小麦、粟都是人工培育的,但是,我们在它们身上看不到人工培育的痕迹,而玉米的身上可以看到明显的人工培育痕迹。玉米不能在野外自行生育,因为它的种子无法从玉米棒上自行脱落,玉米的种子也是没有外壳保护的,而水稻、小麦的种子都有一层外壳。在没有转基因技术的年代,玉米的身上出现了明显的人工痕迹,也被认为是最不像来自地球的农作物。
人类的主食不是水果,也不是肉,而是谷物,全球的谷物以水稻、小麦和玉米为主,产量最高的是玉米,其次是水稻,然后是小麦。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之所以看不到玉米,是因为大量的玉米被当作牲畜的饲料了。人类饲养牲畜,是需要粮食的,玉米转换为了肉类。因此,从根本上来讲,这些玉米都被人类吃了。
玉米
玉米虽然高产,耐贫瘠,但必须要有充足的光照,欧洲的大部分地区纬度位置高,光照资源不足,不太适合玉米的生长,玉米主要分布在欧洲的南部地区。从葡萄牙到意大利、多瑙河下游,再到高加索地区,是欧洲的玉米分布带。玉米引进到欧洲以后,对法国、意大利、葡萄牙等国的人口增长,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玉米对南欧国家的人口增长,起到了尤为重要的作用,罗马尼亚还是玉米生产大国,19世纪的后半期,罗马尼亚是欧洲的一个粮仓,这里分布着大量的玉米和小麦,并且小麦和玉米还实现了轮作。
欧洲北部地区的人口增长,主要归功于马铃薯的推广。马铃薯对光照的要求不是很高,而且适合在温带地区生长。新航路开辟之后,马铃薯被西班牙殖民者带到了欧洲,在很长一段时间以内,欧洲人都将其种植在花园里,当作一种奇花异草。到了18世纪和19世纪的时候,马铃薯已经成为了爱尔兰人的主食了。爱尔兰位于欧洲的北部地区,这里的气候以湿冷著称,土质较为疏松,特别适合马铃薯的生长,在当时的爱尔兰,人们只要种下1.5亩的马铃薯,就可以解决一年的口粮问题,爱尔兰的牧草资源也比较多,再养点奶牛,一天10磅(约0.45公斤)马铃薯,再偶尔喝点牛奶,基本上可以满足一年的粮食需求,马铃薯的营养成分比较全面,被称为“地底下的苹果”。马铃薯与牛奶的标配,使得爱尔兰的人口大增,爱尔兰的人口在1754年仅仅只有320万,到了1845年猛增到820万,爱尔兰的气候如此湿冷,仅仅依靠传统的农作物是无法养活如此众多的人口的。
梵高的绘画作品,人们在吃马铃薯
在1845年至1852年,一场瘟疫袭击了欧洲的马铃薯作物,导致马铃薯歉收,在爱尔兰引发“马铃薯饥荒”,马铃薯饥荒导致爱尔兰的人口减少了25%,其中有100多万人口被迫移民到了美国,爱尔兰的人口在1845年就达到了820万,但是,时至今日,这里的人口都没有超过500万,可见,马铃薯在人口增长方面的重要作用。
马铃薯在东欧、西欧和中欧也迅速得到了推广,为了增加粮食产量,普鲁士腓特烈大帝号召普鲁士人多种马铃薯,法国王后玛丽·安托瓦特还非常喜欢马铃薯的花朵,俄国则成为了马铃薯生产大国。
马铃薯的花朵
欧洲的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以湿冷著称,适合马铃薯的生长,但不太适合甘薯的生长,甘薯是喜温作物,需要有一定的光照。在当今世界,甘薯最主要的分布区是在亚洲,其次是非洲,然后是美洲。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甘薯生产国,越南、印度尼西亚的甘薯产量也比较多。日本列岛的食物资源比较丰富,有大量的海产品,但是,在20世纪,日本人也曾经种植过大量的甘薯,日本曾经是世界第二大甘薯生产国。可见,甘薯在亚洲的重要性。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欧美各国一片废墟,出现了粮食短缺问题,当时,世界上的甘薯产量一度攀升。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甘薯已经不再是主食了,但是,甘薯的种植曾经推动过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长。
甘薯
正因为玉米、甘薯和马铃薯的推广,促进了世界人口的增长,所以,美国历史学家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认为如果没有美洲高产作物,现在居住在这个星球上的人类,数量会少很多。
玉米、甘薯和马铃薯的颗粒,都非常大,而且非常好种植,美洲的印第安人没有发明车轮,甚至连马匹都没有,一直处于石器时代,但是,他们在某些方面的成就却十分的突出,比如玛雅人的天文学和数学成就。当然,在这些突出的成就当中,最值得称赞的就是他们的农业技艺,在没有转基因技术的年代,他们是如何培育出玉米、甘薯和马铃薯的?这些农作物犹如来自外星球,似乎是外星人培育的一样。
科幻电影《星际穿越》中有一个场景,地球上不适合种植玉米的地方都种植了玉米。这个场景说明,玉米的适应能力强,当地球环境恶化之后,也许玉米可以拯救人类。那么,同样,如果人类改造月球、火星、金星等外星球,最早登陆这些外星球的农作物,也一定是环境适应能力强的玉米、甘薯和马铃薯。在科幻电影《火星救援》中美国宇航员马克·沃特尼就是靠种植马铃薯,在火星维持生存,等待救援的。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玉米、甘薯和马铃薯也可以被称之为来自星星的植物,可能是地球上最早的一批能够遨游太空的农作物。
出处:见配图水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