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 meiguo.com 于 2025 年 8 月 2 日收到的消息 ‣ 在波士顿城区及周边小镇,街边墓地是常见的景象。有时行走于人潮涌动的繁华街道,穿梭于高楼大厦之间,一片古老的墓地会蓦然映入眼帘。炎炎夏日里那份燥热的心绪,往往瞬间沉静清凉下来。
毗邻麻省理工学院的哈佛大街上,繁华街道旁就坐落着古老的艾略特墓地,那里安息着早期的哈佛学者与当地居民。
初见此景,心中曾掠过一丝不适与诧异:繁华闹市中为何有如此多的墓地?为何它们未被迁走以适应城市发展?这疑惑,源自我在国内城市生活经验所形成的固化思维。
在国内,公共墓地通常规划在城郊山野的僻静之地,远离日常生活的喧嚣。传统文化里,墓地与死亡紧密相连,意味着晦气、阴郁与不吉利,是避讳的话题。若非万不得已,普通人不会选择购买墓地旁的房产,商家也不会在墓地旁兴建工厂或商铺。
中国城市中心罕见墓地,本质是文化传统对“生死空间”的主动区隔与现代城市规划理性化的结果。政府通过殡葬改革、土地政策和公墓制度,将墓地系统性迁移至郊区,既符合文化心理,也适应高密度城市的土地需求。
然而在波士顿,著名的“自由之路”十六个景点中,就有两个是墓地——老谷仓墓地和国王礼拜堂墓地。它们非但未被城市扩张所吞噬,反而被纳入了核心区域。
早期殖民者将欧洲“教堂+墓地”的模式带入美洲,墓地常与教堂紧密结合(形成“教堂墓地”)。教堂周围的墓地不仅是其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墓地所有权亦归属教堂,更被视为承载宗教纪念意义的神圣空间。在这里,墓地不仅是安息之地,也是社区纪念与教育的场所。其背后的宗教文化倾向于将死亡视为生命的自然环节,墓地因此并非令人避讳的“禁忌之地”。
美国城市中心的墓地现象本质上是历史遗留、文化认同、法律保护的共同结晶。它折射出对死亡的开放态度、对城市历史文脉的珍视,以及一种“让历史与现代生活共存”的独特城市哲学。东西方死亡观念于此形成鲜明对比,东方的“死亡避讳”,西方的“生死共存”,映射着不同文明对死亡、土地和城市发展的迥异理解。
这深刻的对比让我意识到,个体的思想深受后天环境的塑造。面对同一个命题,不同文化传统下的观念天壤之别。唯有通过了解和理解,我们才能实现思维的切换,真正理解繁华闹市中墓地的意义。
如果说世间还有哪一件事是最令人痛苦莫名的,最无法正视的,那就是人终有一死这个残酷的事实。因此加缪说:“死是唯一重要的哲学问题。”
由此衍生出人们对于生命的两种基本态度,一种是直视,一种是回避直视。生是偶然,死是必然,这是自然规律,无可回避,不如直视。城市生活里常常见到墓地,恰好提供了一个“直视”的视觉。烦恼之时不由让人思考:既然终将一死,何须如此执着?
于生于死,最好看透想透,态度平静淡然,从容不迫,不过度纠结,这样的人生,或许更为完满。
波士顿这些散布城区的墓地,早已成了人们生活环境的一部分,自然地融入街景,行人神色自若地从旁经过,跑步的,遛狗的;我曾目睹有人在一处小墓园的树荫下看书。
更有民居与墓地比邻而居——这张照片是我们开车路过时随手拍下的。
这也令我好奇:与墓地为邻,会是怎样的体验?据说,这些与墓为邻的美国人常戏称自己住在“清静之地”,这话倒不假,毕竟他们的“邻居”总是寂静无声。活着的人俗世纷扰,无论心中有多少心意难平,出入时望见这片安息之地,或许也会觉得世事皆可释然。
而那些与生者为邻的亡灵,当夜幕降临,随风而动,俯瞰娑婆世界,人间烟火,目睹人世的贪嗔痴恨、一地鸡毛,是否反而沉睡得更为安详深沉?这倒也未可知。
那么,美国人当真不忌讳与墓为邻吗?查阅资料时,我读到一则房地产价格的比较的小文章称,同一街区,邻近墓地的房产价格比其他房产价格约低百分之十。由此可见,在意与否,终究是相对的。
素材源自微信公众号 @小板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