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手不释卷到投身革命
1751年3月16日,詹姆斯·麦迪逊在弗吉尼亚的外祖父家出生,他的童年则是在外祖父留下的种植园中度过的。
他的父亲非常重视教育,不仅将他送入学校学习,还聘请牧师在庄园里住家辅导。18岁时,麦迪逊进入新泽西学院(后更名为普林斯顿大学)学习。据说,在这里他每天只睡三个小时,常常手不释卷,成功将两年求学时间压缩成一年。
成年后的麦迪逊身高不足1.6米,体重不到50公斤,是一个十足的小个子。鉴于他具有丰富的法学知识,他被选入弗吉尼亚议会,参与州宪法的起草工作。他就是在这里结识了杰斐逊,并与他结下了终身友谊。
1780年,29岁的麦迪逊在杰斐逊的竭力推荐下,作为弗吉尼亚的代表出席了大陆会议。
十三州组成的联邦:一盘散沙
1782年,独立战争取得胜利后,华盛顿交出兵权解甲归田,联邦成为一个无政府状态的松散联盟,无论是在政治、财力还是对外关系上,都捉襟见肘。各州为了取悦州民,乱印纸币,导致利率混乱、投机猖獗。《联邦条例》对这盘散沙缺乏有力、有效的管束。
1785年,麦迪逊受邀参加芒特弗农会议,在会议上他一语中的:
“只有全国性的政府才能协调商业。”
1787年,麦迪逊重返联邦议会,并说服了享有全民威望却勉为其难的华盛顿参会。正是在这次的制宪会议中,麦迪逊这个小个子爆发了巨大的能量,他舌战群雄、勤记笔记,滔滔不绝地发表自己的观点。
制宪会议的详细笔记
制宪会议:彬彬有礼地吵了116天的架
1787年5月25日到9月17日,制宪者们衣着得体、姿态优雅,带着各自的信念,在一幢几乎与外界隔绝的屋子里,彬彬有礼地吵了整整116天的架,只为创建他们认为最好、也最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东西:一部能制约政府权力的宪法。
从开始到结束,麦迪逊是为数不多的针对每个重大问题都发表观点的雄辩家,他对政治不存在幻想,他认为组成一个好政府的关键是控制好权力:
“既需要强大的中央政府,又不能威胁到各州独立性;既要给予政府部门一定程度的权力,又要以权力制衡、三权分立以及巧妙分散的批准权、否决权、弹劾权、宣战权、军队控制权等,把每一项权力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他不但在宪法中坚持对立法和行政权的限制与制衡,在之后成立的政府中,他也都不遗余力得警惕着包括华盛顿在内的任何人的权力。
他还认为,在诸多被视为神圣的原则中,有一项极为重要,那就是言论和新闻自由,他说:
“新闻自由是自由政府必不可少的守护神。”
在各州的猜忌和竞争中,麦迪逊小心谨慎地做着调和工作,只求能将会议维持下去。9月17日,宪法文本终于定稿,代表们一一在上面签字。
解释宪法:“精心设置的权力制衡,使得政府权力不会被同一拨人占据”
制宪会议完美谢幕后,另一个艰巨的任务摆在了麦迪逊面前:新宪法需要获得各州的批准。对麦迪逊寄予厚望的华盛顿说:
“只有你能对新宪法作出最准确、最适当的解释。”
麦迪逊拿起了笔在报纸上撰文连载,对当时人们所追问的问题一一做了回答。面对心存疑惧的民众,他反复强调新宪法并没有违反自由政府的神圣原则,他写道: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惨烈的派别斗争不可谓不多。得胜者往往独家支配政府、主宰其他派系。而要避免一派独大,唯一可行之道是尽可能遏制或减轻派别对公众利益的危害。
前提是,必须承认人性之恶,而且承认在利益和欲望面前,信仰和道义的力量微不足道。
既如此,只能诉诸制度。”
他还向忧心忡忡的人们详细阐述了宪法中的权力制衡:
“行政、立法和司法三大权力既分立,也平衡。仿佛有根无形的绳索精心把它们捆绑在一起,彼此协调,各司其职。精心设置的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使得政府权力不会被同一拨人占据。”
他反复申明,宪法的最大作用就是制约政府的权力。
1788年6月,新罕布什尔成为第9个批准宪法的州,在麦迪逊等人的努力下,宪法的地位终于得以确认。
问鼎白宫,白宫却被付之一炬
1789年,华盛顿出任美国第一任总统,杰斐逊任国务卿。麦迪逊因政治观念与杰斐逊相似,很快就成为了政治盟友。
1801年,杰斐逊成功当选为第三任美国总统,麦迪逊被任命为国务卿。
1808年,麦迪逊接过杰斐逊手中的接力棒,成为第四任美国总统。独立战争后,英国对于失去北美殖民地耿耿于怀,屡屡在公海上拦截美国船只,强行征用美国海员。美国国内的反英情绪持续高涨。
1812年,在舆论的压力下,麦迪逊只好硬着头皮对英宣战。他甚至还跑遍海军和陆军指挥部为士兵们鼓劲。
1814年,英国在欧洲击败拿破仑后,转而将兵力投向北美战场。8月24日,英军轻易攻占了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白宫、国会大厦被无情地付之一炬。这是美国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被外国军队攻入首都。
面对着熊熊大火,美国人同仇敌忾的热情油然而生。“星条旗永不落”正是在这一时刻被一位普通平民创作出来的,配上乐曲后,成为了美国国歌。
年底,对战争感到厌倦的双方开始了谈判,经多方角逐,英国同意维持战前状态,两国恢复邦交与贸易。
这次被称为“第二次独立战争”胜利后,麦迪逊获得了很高的声望,他签署了一系列有利于弱小工业发展、建立强大海军和陆军的方案。战后,美国开始向工业强国迈进。
拒绝“美国宪法之父”的美誉
1817年3月,在参加完门罗总统的就职典礼后,麦迪逊回到了他在弗吉尼亚州的庄园。
他终其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服务于宪法,在退休前他依旧坚持有限政府的原则,反对政府权力过度膨胀。他拒绝将自己称为“美国宪法之父”,他说:“宪法是众多头脑和双手努力的结晶”。他还告诫后人:
“当损害人民权力的手段由人民最不怀疑的人掌握时,人民往往处于最大的危险之中。”
麦迪逊在蒙迪赛罗的墓地和纪念碑
出处:头条号 @深挖D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