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大选是大戏。然而2020年的美国总统大选人们会惊讶地发现,在舞台上的都是一些白发苍苍的老头,那些青年人一个都看不见。比如两党的总统候选人是拜登和特朗普,都是垂垂老矣。
(肯尼迪总统,1960年43岁就入主白宫。但实际上1947年他就从政了。)
如果说老年人是经验丰富、稳重和战略目光高瞻远瞩的代名词,那么青年人就是新生一代。青年人带来的是干劲和年轻人活跃气息。美国政界新旧交替,就和草木荣枯一样是自然规律。那么像以前的克林顿和肯尼迪总统那样的年轻人去哪里了呢?
(克林顿,1992年当选,时年46岁。但他在1976年就已经从政了)
从年轻的美国选民角度来说,和他们的父亲一代相比,他们拥有可以重塑美国政坛格局的能力和人数规模,但他们对美国政党的参与感很低。因为他们从小就见惯了美国政坛极端化和党派之间的争吵,他们更崇尚社会自由化,关心社会未来和注重环保事业。这种普遍想法导致年轻人在总统选举中多年投票参与度不高。
(拜登,今年78岁。记者曾经说,家里老人如果这个年龄连遥控器都不敢给。然而他还要掌握核按钮)
但2016年的美国总统选举改变了这些年轻人的想法。当时候选人之一是希拉里,媒体和民意调查机构显示民主党势力和希拉里会登上总统宝座。结果是共和党的老头特朗普当上了总统。他的选票很多来自中老年男性。这个事情导致很多年轻人对选举结果失望,首先他们不喜欢这个脑袋抽风的总统;其次,意识到自己如果更多参与此事,那么美国不会变成现在这么乱。
(参与美国总统选举要有资历,还要有家族、幕后背景。希拉里的资历是够本,当然也有她丈夫克林顿的人脉,她的家族也是富人圈子里一员)
(纽约前任市长迈克尔出生于1942年,他家庭富裕,多年从政,另外自己本身还有是一家企业的CEO。可以说参选总统已经条件具备成熟)
2018年的选举很快就体现了这一点的改变。18-29岁的青年人投票率达到31%,他们对政治的兴趣已经和往年不一样了。
那么在美国政界就没有青年人政客吗?答案是有的。只是这些青年人的巅峰时期还没到来,他们还在历练当中,需要积累政坛资历。美国总统的选举制度特意让大众在特定时间内了解和选择一位政客。这就让那些“老人”有天然优势。玩美国总统竞选需要家族政治、大把的钞票和幕后党派大佬的支持。越有钱的老年人越优势,因为他们有人脉资源和资金优势。比如前文说的希拉里,她的丈夫是前美国民主党总统克林顿,还可能有前任美国纽约市长迈克尔。
(布蒂吉格,38岁来自印第安纳州的小市长,今年年初退出大选。他就是奔着锤炼政坛资历去的。)
青年人要参与这种游戏需要积累资本。本身参与总统竞选就是一种资历的锻炼。比如布蒂吉格,今年才38岁来自印第安纳州的一个小市长,参加选举为他日后的政坛发展打下基础。给奥巴马竞选团队立下功劳的一位助理认为这个小市长大有前途,毕竟他才38岁已经在竞选中成为全国性话题人物,尽管失败了。但以后再提起民主党候选人,人们就会记住这个人。
2016年的大选中,除了现在那位有点神经错乱的特朗普老头,还有一批年轻人同样为共和党候选人。其中一位叫卢比奥的,是古巴籍后裔,出生于1971年。他已经是一名联邦参议员了,特朗普和他曾经撕破脸,因为卢比奥故意拿年龄当资本,嘲讽现任总统的老年症。在竞选中,特朗普也毫不客气地宣称卢比奥是一个讨厌鬼。但特朗普得势以后,这位卢比奥就见风使舵,转而支持特朗普。在以后的日子里,这位年轻人也将继续追逐美国政坛的总统大位。
(卢比奥,古巴籍共和党参议员。1971年出生,2016年他也是抱着积累资历的觉悟参加大选。曾经臭骂过特朗普,但后来发现特朗普已经胜利在望时,他就积极投靠对方。今年7月初,这家伙被制裁了)
还有一些青年人在国会努力工作。他们把美国青年人的政治诉求反映在美国政界中。比如那位无党派社会主义者桑德斯(后来以民主党身份参选),也拥有一批青年粉丝。纽约州的科特兹女士就其中之一。这位女士29岁就进入众议院,成为历史上最年轻的女议员。她和偶像桑德斯一样,抨击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希望以左派理念来改造美国。她呼吁废除掉现阶段的海关和移民机构,提出10年在美国执行环保政策。因为天天和特朗普政府唱对台戏,给现政府拆台,大出风头的科特兹已经成为民主党的“明日之星”。
(科特兹,29岁,民主党众议员。是社会主义者桑德斯的门徒,她的思想偏向左派理念。多次拆台特朗普政府的政策)
那么青年人能改变美国政坛的进程和方向吗?答案是现阶段还不行,因为这些老头老太主政还要持续一段时间。美国的政界有一种“钟摆”现象:美国的4年一次大选是一种出气筒手段,很多不得志的人在此发泄不满并借此改变政策。它起到一种“阀门”作用,缓解不满情绪。一般8年以后,或者到2024年才有可能发生政坛交替的改变。
(总统大选是一个宣泄不满社会情绪的“阀门”,一般来说钟摆现象的节点都是某任总统干满8年一次,2024年或许是新旧政客交替的节点)
那些白头老者最终都将逝去,在美国重组国际秩序、面对国内政治生态、利益冲突以后,会有一位新人出现在大众面面前。届时美国大众就接受并选择他。
参考资料:《大选放大镜》
出处:头条号 @战争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