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物价便宜,欧洲富裕无忧,你也被这些“公知言论”骗过吗?
网友【尴尬了吧】 2020-10-21 01:41:15 分享在【精美灌水版块】版块    5748    1    4

“走啊,移民去当上等人,听说那边不仅收入高,物价还很低,你说人家咋就那么完美呢!”

直到今天,仍然有不少公知在用这样的话术忽悠着中国人。然而,“高收入且低支出”的社会,真的存在吗?

网友分享在meiguo.com上的图片
▲在“高收入且低物价”的灯塔美国,街头的流浪汉营地。

2019年夏天,当时刚刚从欧洲回国度假的郎君写了一篇文章,主体内容讲的是“以西欧为主的很大一部分西方发达地区,普通底层民众是很难消费得起空调的”,这篇文章影响很广,但随即也引发了“公知体”对我的攻击。

有趣的是,郎君只是把自己在西欧地区见到的真实一面写出来,把高人工费、高税收额、高产品定价、高电价的情况进行了具体的说明,可这一举动引起了公知们极度不满,除了发帖讥讽我外,他们还劝郎君“出国看看”,甚至激动地呼吁“别让刘斯郎回国吹空调”。

网友分享在meiguo.com上的图片

网友分享在meiguo.com上的图片
▲2019年郎君撰文介绍欧洲地区的空调使用费用“高昂”后,遭到了公知群体的集体攻击。

最近一段时间来,郎君又在重提相关的话题,于是这群人便开始咒骂我“死全家”了。

网友分享在meiguo.com上的图片
▲微博上,一个疑为留德的华人、网名为 @皇家野凌格 的用户,在我们发布揭露德国“下水道精神”的文章之后,用郎君的照片制作羞辱性内容,内容中包括“全家暴毙”等恶俗用语。

网友分享在meiguo.com上的图片

网友分享在meiguo.com上的图片
▲这些拥护西方利益的人,向来如此低俗。

那么问题来了,郎君就是简单地阐述一些事实,为什么会让这些人不痛快了呢?答案很简单,因为我们的内容破了他们的局——拿西方资本社会的外宣资金,忽悠中国人的局。

那么今天,我们就借势发挥,再破一破这些“公知设下的忽悠局”。

今天我们谈的主题是“高收入且低物价的西方社会”。我想具体的引言已不用我多说了,因为大家应该多多少少都见过诸如“欧美收入是中国数倍,物价却比中国还低”的洗脑文案了。

网友分享在meiguo.com上的图片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先不以“对错”进行评判,因为像公知一样直接从现象到现象的粗俗评判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将通过对地域差异、体制差异、文化差异等社会差异性影响因素的分析,解读那些公知们不愿意提及的“更完整的真相”。

1:地域性产品的对等化误导

中国是一个“很难的国家”,在各路网络公知口中,不仅福利要和北欧比、军事要和美国比、科技创新要和德国比,甚至连基础物价都要“对等化”地和全球进行对比。

这种“对等化”对比多用于公知的舆论洗脑,其特征是抛开地域性差异和个体性差异而直接对等比较。简单说就是,拿A、B、C国好的一面和中国做得不够完美的一面作比较,然后得出“中国完败”的结论,有种断章取义的味道。

网友分享在meiguo.com上的图片
▲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中国和外国。

在进行“西方高收入且低物价”的宣传过程中,这种手法是最为常见的。例如对欧美乳畜产品的吹嘘上,什么澳洲牛奶比水便宜,欧洲牛肉贱卖随便吃等等,这样类似的宣传都广为流传。

我们身边很多人都相信了这样的说辞,甚至还有不少人跑来留言区问我“听说国外牛奶比水便宜,生活成本是不是真的那么低”。

网友分享在meiguo.com上的图片

其实被这种说法牵着跑的人,都没意识到一点:乳畜产品是欧美的特产,且很多地方是供过于求,直接以此作对等条件的比较,有点耍流氓。这就好比你在内蒙买乳畜产品远比内地定价低是一样的道理。

我们来看欧美的地理和农业特征:这些地区多平原,且自然气候非常适合畜牧业和大牧场放牧业的发展,因此早早便形成了非常发达的乳畜业产业链。

网友分享在meiguo.com上的图片

从全球角度来看,欧洲、北美和澳洲是全球最主要的乳畜业、大牧场放牧业的代表,这就意味着这些地区不仅乳畜产品产量大,加之欧美人口整体较少,于是便出现了供过于求的情况,必须寻求外贸合作对外输出相关产品。

网友分享在meiguo.com上的图片

网友分享在meiguo.com上的图片

这也就是为何,我们总能时不时看到欧美有“牛奶过剩,倾倒处理”的新闻。

因此,北美也好,欧洲也罢,又或者是澳洲,他们的乳畜产品价格较低是完全由自然因素、产业因素共同促成的,也合情合理。不过整体上并没有夸张成公知们所谓的“牛奶比水还便宜”、“水龙头直接饮牛奶”的地步。

而相比于欧美,中国并不是典型的乳畜业和大牧场放牧业国家,只有西北的内蒙、新疆、青藏高原三个区域性牧区,相应的自然条件远不及欧美地区不说,还要供给14人口的超大市场,整体上处于“供不应求”状态,因此价格的“亲民定位”上自然不占优势。

网友分享在meiguo.com上的图片
▲中国西部牧区,要么高寒高海拔,要么干旱缺水,且荒漠、戈壁面积较大,发展乳畜业和大牧场放牧业的自然条件远不如欧美。

因此,公知们带头拿欧美乳畜产品的价格和中国的比,并以此得出结论“国外高收入低物价”,是典型的“只讲现象,不谈原因”的宣传流氓表现。

我将这样的宣传误导称之为“地域性产品的对等化误导”,这样的误导其实不仅限于乳畜产品,还包括意大利的奢侈品、德国的汽车、美国的苹果手机等,公知们向来喜欢将这些国外的特产、以及本土品牌的本土低价和中国的进口商品价格进行直接比较。

然而,事实却是这样的:全球近7成的奢侈品是意大利本土的,人家价格低不是很正常吗?德国是全球最主要的汽车工业大国之一,本土买车便宜不是应该的吗?苹果手机是美国的本土品牌,美国售价便宜不也是合情合理的吗?华为不也是在中国卖的便宜,在西方卖的贵么?

网友分享在meiguo.com上的图片

难不成,本土的“特产”价格低,就能说明本地区的物价亲民吗?

所以说,凡事多问问“为什么”,千万不要跟着公知一起从“现象”到“现象”地瞎吹嘘。

2:社会体制性的模糊化误导

“国外超市物价都很便宜”,这是公知们长期宣传之后,在很多人脑海中留下的“天堂念想”。

尤其是美国和欧洲的超市,“几十块钱买满满一大笼”的故事遍地开花,以盈利为目的的欧美超市都快被吹成“慈善机构”了。

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

首先,作为一个实事求是的人,我必须承认这些“公知体”说的一部分算是事实,其摆拍的结账过程也是真的,“几十块钱能买一车食物”的说法也是说得通的。

在这件事上,他们没有全靠撒谎,但还是挖了一个巨大的坑:从单一现象到单一现象的直接比较,不谈背后现象产生的来龙去脉就下结论,以及专门挑选便宜的商品夸大“低物价”的效果。

网友分享在meiguo.com上的图片
▲作为在欧洲呆了几年,且会做饭、经常在各类超市“囤货”的郎君,在这方面应该还是比较有发言权的。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的是,东西方社会的体制和运行模式有着很大的不同。西方社会是高税收性福利型社会,而中国社会是低税收性消费型社会。

在前期解读西方社会福利政策的时候我们解读过了,为了填补福利资金的漏洞,几乎所有欧美国家都采用了“高税收”政策:民众工资的40%~60%将被直接扣减,到手的工资只有公示的一半左右,此外生活中的房产税、住房税、环境税、消费税、城市税、餐饮服务税、水电煤服务税等高昂的附加税种又进一步收刮剩下的那部分财富。

很多人可能不太能理解这样的氛围,我们简单举个例子:

假设你生活在某高税收资本主义国家,你一个月工资是3000,扣完税等杂费到手是1600,房租(单间)加上住房税每个月是300~600,每天自己在家做饭的伙食月成本是300~500,水电煤支出在50~150,外出普通餐馆的快餐消费一次的基础开支在20上下,吃得相对好一些在100~200,城市公共交通的单程费用2~5个单位,此外还有服饰、医疗、社交、外出游玩等不稳定开支,有车的还需要养车······

可以看到的是,这基本属于“月光族”,甚至是钱不够花——而这就是大部分西方中底层群众的真实生活状况。

网友分享在meiguo.com上的图片
▲法国巴黎街头的流浪家庭。

必须强调的是,就像国内讲“平均工资八九千”的时候,仍有一大半的人工资徘徊在三四千一样,在西方也是很多人达不到我们上述的“中等生活水平”的,比如在法国,许多地区名义上人均收入在税后应该是1500~2000欧元上下,但很多底层群众的月收入只有1000出头,甚至是不足1000。

在这种社会环境里,普通人“手握大把财富”都是一种罪,罪名叫“大额现金罪”,如果无法提供细化的财富来源证明,就会被国家收缴,例如在意大利取款或消费1000欧元以上就会被税务部门拜访,在法、德等国持有十几二十万欧元外出,也极有可能被没收。

网友分享在meiguo.com上的图片

网友分享在meiguo.com上的图片

这种社会模式,总结起来其实就是“政府以推行高福利和国家建设的名义把民众财富控制得死死的”,而这也就导致了西方民众少有存款,甚至的负债度日,这点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是相吻合的:西方民众存款非常少,很多人根本没存款。

那么问题来了,西方社会日常税收那么高,各类消费支出还那么大,底层的西方民众怎么活呀?钱都被收走了,支出项目还这么多,岂不是逼底层群众造反吗?

网友分享在meiguo.com上的图片
▲西方典型的“高税收型高福利国家”意大利,曾在2019年前后多次强调要进一步上调税率以弥补财政空缺。上图为意大利民主党议员Luigi Marattin此前在脸书上的相关表态。

网友分享在meiguo.com上的图片
▲2018年,由进一步“上调燃油税”引爆的法国黄背心大革命。

于是,为了维稳高税收型社会模式,对商品、尤其是生活必需品的价格控制,也是西方高税收型政府的“福利项目”之一。

这种“福利项目”主要通过两种渠道达成:

一是对源头的生产者进行补贴,例如对农民进行财政补助,对生产厂家进行税额减免等;二是对销售商进行补贴和税收的相应减免,例如予以大型超市增值税上的优惠政策等。

除了“高税收型福利性”的物价返补外,西方超市行业的运营模式也是压低商品零售价的一个重要因素。例如欧洲Connad、Esselunga,北美的沃尔玛等大型超市,就会直接将超市开在近郊或远郊,形成“仓储与零售一体”的模式,一方面降低了租金成本,一方面又省去了中间人力物力的运输成本,进而压低了商品价格。就是有个问题,交通可能不太方便,所以“代步车”在欧美就显得很重要。

网友分享在meiguo.com上的图片

此外,人口规模也是影响物价的重要因素,相比于中国人口众多的“供不应求,价格上涨”的人均资源匮乏状态,地广人稀的西方社会很多时候会出现“供过于求,价格下降”的情况,因此在西方社会压低市场零售价,要比在中国容易得多。

但是,但是,但是,重点来了!

资本主义主导型社会,是不可能实实在在“搞慈善”的,“资本逐利”是不变的西方主旋律。因此,在物价方面的福利补贴和商家让利上,有了很多的猫腻。

例如,肉食品被直接分为三六九等,底层民众买到的低价肉品很多都是瘦肉精、生长剂参与的中国人眼中的“问题肉”,要想吃好的和健康的,那就要花多一点钱买高价的那种;薯条、薯片、炸鸡等高热量食品价格很低,但健康的蔬果价格和非高热量健康型食物却价格高昂;基础保障商品的价格相对亲民,但非保障商品和升级型服务却定价颇高,底层群体不易享受。

简单总结就是,这种“低价状态”不是普遍情况,它只存在于“基础性安抚”,并不存在于中国人理解的那种“随随便便胡吃海喝”、“高品质的集体小康”、“高收入且低物价”的理想状态。

而更真实的状态应该是:如果要想像中国人一样“集齐山珍海味地吃”和“随便就能下餐馆放开了吃”,那大多数欧美家庭是承受不起的。

网友分享在meiguo.com上的图片
▲我们曾撰文具体分析过“西方人不敢随便下餐馆”的原因。

网友分享在meiguo.com上的图片

网友分享在meiguo.com上的图片
▲人民日报曾刊载剑桥大学博士 Janus Dongye 的文章,文章中也提及了所谓“生活在低物价社会”的西方民众很难吃得起大餐的现象。

3:抛开差异性的伪客观误导

前些年,中国的经济还未整体上崛起到今天这个水平的时候,很多人喜欢拿“恩格尔系数”说事,尤其是追捧西方资本主义模式的公知群体,依他们的意思就是:西方恩格尔系数远低于中国,说明人家的社会模式比中国好。

网友分享在meiguo.com上的图片

这其实是严重误读、或者说是刻意性解读恩格尔系数的含义。

所谓恩格尔系数是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于19世纪提出的,指的是家庭或国家用于食物的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理论上是“经济发展越好恩格尔系数就越低”。

中国的恩格尔系数以前很高,所以“恩格尔系数”就常被用来攻击中国社会,一方面被用来佐证“中国经济发展不行”,一方面被用来吹嘘“西方社会基础物价水平比中国低”。

但事实上,恩格尔系数可以作为时间线上主体的“经济发展好坏”的参考,却并不适合作为国与国、洲与洲、不同文化区之间的直接比较因素,因为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社会模式不同。

举个简单的例子:

中国西部青藏高原地区的很多地方“恩格尔系数”非常低,老百姓虽然手里有钱,但高寒地区消费的机会少,饮食不比内地丰富,不少甚至是自给自足,且因为运输困难原因物价高出内地不少,因此在一些地区就出现了“高基础物价、低恩格尔系数”的情况;而内地的整体物价较低,物产丰富且饮食文化更多样,因此出现了“低物价却高恩格尔系数”的情况。这时候直接拿恩格尔系数的高低来论物价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显然就不科学了。

网友分享在meiguo.com上的图片

中国和欧美社会之间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中国是典型的“吃货型社会”,中国人不仅“会吃”,还“很能吃”,而且对食材和饮食标准要求很高,甚至不惜花高价进食一些高端食材;而西方人并没有这样的文化氛围,很多人“能吃饱”就可以了,因此顿顿吃意大利面、天天吃廉价的面包披萨的也大有人在。

所以,以往公知们将中国和欧美的恩格尔系数的直接比较,是很不客观的。如果非要比,那就要把欧美人的饮食支出按中国人的饮食模式进行计算,几乎每天都要有鱼有肉,三天两头有大餐的算,或者把中国的饮食支出成本按大家每天吃馒头配酱料、手工拌面的模式进行计算,这样才算是“条件对等化比较”。

在我们这里,别耍“隐性双标”的游戏。

网友分享在meiguo.com上的图片

讲到这里,我知道肯定会有人抬杠,说什么我们“歪曲解读”、“否定权威数据”、“不承认别人的优秀”······诸如此类的公知论郎君早就听过了。

不过,今天很不好意思地在这里通知诸位“不服”的看客,这些说辞都无效,因为我们文章里强调的差距是“以前”,而事实上,其实早在2003年,中国的恩格尔系数就已经降低到40%,达到小康水平;2015年进一步降低到30%,达到相对富裕级别;到了2019年,这一数值为28.1%,成为富足级别。

这是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饮食文化相对单一,对饮食丰富程度要求远低于中国人的西方群体,它们的恩格尔系数居然和中国差不多。

这,说明了什么呢?公知们,又该如何解释这一离奇的现象?

网友分享在meiguo.com上的图片

4:不讲科学性的公知型误导

在吹嘘西方“高收入且低物价”的时候,中国的传统古墓派公知往往喜欢违背“科学发展”和“良性循环”八个字。

就比如,他们非常喜欢在夸大宣传“西方民众收入是中国数倍”的同时,跟进强调“欧美物价比中国还低”的概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高收入且低物价”。

这看起来是很美好的传说,但问题是这很不科学:

高收入和低物价并存,那岂不是大家钱多得没地方花,谁还去工作呢,社会的发展怎么办?人人都高收入了,那不就意味着社会劳动力价格上升,物价水平不也应该上调吗,怎么还倒退成低物价社会了呢?难道说资本家都是搞慈善、自己掏腰包的?

网友分享在meiguo.com上的图片

在公知们的这套理论中,欧美的发展模式是这样的:资本家们发高工资给民众,然后再把高成本商品以低价卖给民众,总之就是资本家一直在大慈大悲地“买单”。

额,听起来“真香”。

但这显然是不科学的,不仅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还违背了社会发展的互补性。想法很美好,说出口就显得相当“没知识”。

写在最后:

说了这么多,我可不是说中国要像西方社会一样搞这一套“洗脑”,更不是说国内物价一定很低。说实话,最近在国内去了不少商场和超市,物价也不算低,甚至让我觉得有些“小贵”(坐标福建),尤其是新鲜蔬果和肉食泡的价格,显得不那么“亲民”。

当然,这里面的原因很多,商家商业性炒作和场地租金偏高的不合理性都是影响因素。物价低一点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当然是好事了,所以也希望有关部门可以加大力度治理“天价水果”、“天价海鲜”等不符合国民收入水平的商业炒作问题。

但一码归一码,郎君在这里想强调的是,那些动不动就吹嘘欧美模式好、吹嘘西方“高收入低物价”的人,非傻即坏。中国人一定要走自己的路,在实践中摸索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而不是听那群骗人的公知瞎忽悠。

此外,郎君也在此公告,我本人也很愿意协助“伪公知”们移民西方,享受天堂般的待遇,如有需要,随时联系。

作者:刘斯郎(去过二十多个国家的知名“小粉红”,帽子很多,自己往上加。)

出处:头条号 @郎言志

meiguo.com 发布人签名/座右铭这家伙浪费了“黄金广告位”,啥也没签!
大家都在看
楼主新近贴
回复/评论列表
默认   热门   正序   倒序
meiguo.com 创始人

emotion

4   2020-10-21 01:41:15  回复

回复/评论:美国物价便宜,欧洲富裕无忧,你也被这些“公知言论”骗过吗?

暂无用户组 升级
退出
等级:0级
美果:
美过

美国动态 美果转盘 美果商店

Your IP: 18.188.241.82, 2024-04-25 15:19:11

Processed in 0.73954 second(s)

头像

用户名:

粉丝数:

签名:

资料 关注 好友 消息
已有0次打赏
(4) 分享
分享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