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美国投资人有句名言:创投一定要紧盯华裔创业者的项目,你未必投资他,但可以投资他的模仿者。
这话从侧面已经反映出在美华裔创业者敏锐的商机捕捉能力和说干就干的实干作风。但笔者深知,这一批华裔创业者,很多是经历过国内创业大潮洗礼,真枪白刃厮杀,创意翻新的持续搬运者。
两周前,笔者偶遇了一个加州的创业团队,他们在疫情期间创立了一家上门给宠物洗澡美容的专业公司,这家公司能够快速发展只是得益于那个阶段宠物美容店无法完成远程服务,而他们以分账合作方式,成功从宠物商店手中获取了大量客户。
最高峰时这家创业公司拥有超过五十辆的厢式货车,虽然大多是二手市场淘换来,但内部统一进行了改装,供电、供水和工具一应俱全。
可之后的一两年内,大批的模仿者纷纷出现(当然这家创业公司本身也可能是模仿者之一),类似的公司超过千家以上。而疫情结束,上门订单也呈现大幅下降趋势,华裔创业团队意识到必须转型。
但如何让前期投入的车辆、设备、人力、客户资源物尽其用,规避资产缩水,减少进一步的投入,是摆在他们面前的现实问题。
于是他们通过对现有客户的追踪访谈、数据分析,发现了一个新的蓝海市场,那就是自行车的维修与维护。
其实道理简单,美国十多年来一直是自行车产品的主要消费市场。与中国因为出行需求的共享单车大爆发不同,美国的自行车一直是主流的健身器材,不但有超过一亿两千万的保有量,而且销量基本稳定在一年一千五百万辆。这其中单价在三千美元以上的高端自行车,美国市场消化了全球四成以上的产能。
特别是美国各州政府对于骑行专用道路的打造与改建,远远超过了新增公路里程,可以判断自行车的增长还会持续多年。
但美国庞大的自行车市场,有个令人匪夷所思的现象,那就是自行车专业维修维护公司明显不足。大部分由自行车的经销商门店完成,也许是美国人自己动手修理的文化传统,维修自行车竟然没有成为一个成熟产业。
这也就造成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门店的维修时间长,平均两三天已经算是高效,而且因为门店数量有限,送修路程也非常遥远,不安个车架,还真没办法把车弄过去。最为致命的是因为没有形成维修保养的产业链,配件严重缺乏,价格高的离谱,有能力修的也只有望洋兴叹。
如果认为美国人消费能力高,骑坏一辆可以换新的那就大错特错。美国的自行车几乎没有国产,全部依靠进口,这造成美国自行车价格是国内同类产品的三至五倍,特殊材质的专业车辆甚至贵上十几倍,至于配件,因为无法批量大规模订购,早已经是天价。
所以在美国一千美元左右的自行车,只能算低端入门货,购置自行车对普通家庭,虽算不上添置大件,但也不是说买就买,说扔就扔的。由此分析,自行车的维修与维护市场其实潜力巨大。
由此,华裔的创业团队毅然开始转型,将八成的宠物美容货车改造成了自行车移动维修车。主打的就是便捷,网上或电话下单,一小时内上门,两小时完成修理、维护和清洗,客户还可以选择骑走他们车内的备用车。
感觉上门维修维护可能费用不菲,其实并非如此,因为实现了网络订单预约,公司的运营效率更高,再加上随着业务量的增加,在零配件的大宗采购上价格远低于经销商。而且随着业务不断深入,他们还低价收购了不少淘汰下来的车辆,拆解翻新后,进一步拉低零配件成本。
为了进一步控制人力成本,他们还将一半的车辆租赁给了其他爱好机械修理的创业者,以业务分账方式抵扣租金。
最近一年,他们与很多城市拥有骑行专用道的州立公园合作,以极低的价格租赁专用停车位,既是免费的广告牌,也实现了针对自行车的道路救援。
在这位华裔创业者眼中,以上收入只能算是常规收益。真正产生大量现金流的其实是车辆保养和第三方市场。
他们如今已经把自行车保养玩的如同汽车保养一般,从拆卸清洗到轴承润滑,从链条除锈到轮胎补气无所不包,不管车骑了多少年,只要定期保养,就跟新的一样,至少这个理念已经深入了用户心中。用创业者的话说,那就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市场,每争取到一个用户,都是可观的净利润。
至于第三方市场的开发,则是团队与自行车的零售商进行合作,零售商将一些品牌的售后维修维护服务外包给他们。虽然目前还无法准确计算实际收益,但因为经销商每卖出一辆车就会和创业公司结算售后维修费用,相当于公司预收了大笔预付费,且极有可能保修期内并没有实际支出,这大大缓解了公司拓展期的资金压力。
而另一个第三方市场则是骑行保险,虽然单笔保费不高,分账有限,但对创业公司来说,几乎没什么成本投入,而随着手上服务的高端自行车用户的不断增加,业务已经有了明显上升的势头。
我问这个华裔创业者,公司目前是否实现了盈利?
他颇为得意地告诉我,从公司创立的第一个月开始就是盈利的。他们的团队顶住了不靠谱投资机构的忽悠,没有盲目扩大规模,基本保证一辆维修车赢利,才会投资下一辆。机构爱投不投,服务能力远远比规模重要。
聊到最后,我问这个华裔创业者,这次的业务转型不担心其他人跟进模仿吗?
他告诉我,虽然创业者摔进同一个坑的可能性很高,但他们还是提前做了些防范,比如引进了本地大家族的二代合伙人;员工大量招聘在校大学生;高薪聘请法务负责人;与多个公益性组织深度合作等等,尽量把坑填浅点,掉下去了也容易爬上来。
出处:头条号 @支一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