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营地(摄影/文:鲁鸣)
美国有一个地方直接用”Chinese”命名。你知道吗?你去过吗?
这个地方在加州。我和妻子从亚利桑那州北上一路玩到西雅图回来。途中,無意碰到了这个地方。
它叫“Chinese Camp”。因为从未听说过,事先又没做功课。碰到它,很意外,也好奇。看到高速路边招牌,我们拐了进去。
所看到的一切,令我迷惘和震惊。一片废墟式的破烂不堪的房屋,大多是危房,没人住。没有一个华人,依稀看到两人,却是白人中年。马上上网查,说这里非常穷,也是贩毒者无家可归者之处。
我看到村口有一个小店,一个亚裔面孔的中年女子,但对方不会说中文,一问,她是华人和越南人的混血后代,之所以搬到这里,是因为她的好友在这里先买了房子,把她也蛊惑来了。
小店以卖亚裔产品为主,比如中国的铃铛。可谁会路过这里?谁会买?看得出来,她不缺钱,卖东西,是为了有一件事可做。她常常一天都卖不出去一件货品。我应该为她做点贡献(笑)。于是,我买了一顶帽子里有“Chinese Camp”字样的西部牛仔皮礼帽,尽管我头上正戴着一顶类似的牛仔皮帽。
拍了几张照,留作纪念,便直奔小卖主的朋友Y的家。Y隔着高高的铁栅栏孔和我说话,接受我的采访。
她是越南人,在波士顿嫁给了白人律师。一次偶然,她发现了这个中国营地,房子便宜得不得了,她好不费劲地买了一栋房子和一大片院子,把她父母安置在这里。院子里种有很多植物和蔬菜,养鸡养狗。也就是说,她父母能在这里自给自足。
你不害怕吗?
我有枪,但用不着,只是预防万一。你看,院子里植物和树这么多,外面的人看不到我家任何动静。而且,我把两个闺蜜给说服了,她们也在这里买了房。你们见过的那个小店老板娘,就是我的好友。
另一个闺蜜呢?
她出去办事了,这几天不在家。
你老公呢?
他不喜欢这里,每年夏天我飞回波士顿和他在一起。
仔细打量了Y,她应该60多岁了。只是亚裔显得年轻。无需细问,我可想象她的经历,虚构她的故事。
和Y告别,我们开车去了中国营地的小学。简直不可思议!谁在这里当老师?
我们的眼前,是被华人抛弃了一个多世纪的一片荒凉之地。很难想象,1856年时这个地方可是繁华之处啊!因为淘金,最高峰时华人中医就有七位!1849年至1882年间,成千上万的中国移民来到该地区,在传说中的金山寻找好运。
中国营地,仅存的街道之一是华盛顿街。 1849年,一些第一批到达加州的中国劳工被赶出邻近的萨尔瓦多营地,在这里重新定居,该地区开始被称为“中国人”或“中国人营地”或“中国人挖掘”。 当时该镇估计有5000名中国人。
中国营地,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图奥卢姆县的一个人口普查指定地点(CDP)。2010年人口普查时的人口为126人,白人占93%。它位于内华达山脉的草地山麓,靠近加州黄金地的南端。
它总面积为0.9平方英里(2.3平方公里),其中99.72%是陆地,0.28%是水域。
它是联邦列出的濒危物种白斑蛇(Brodiaea pallida),即中国营地是美国白斑蛇临近灭种的所在地。
中国营地,算是加州淘金热采矿小镇的一个遗迹。 1860年的一本日记说,中国营地是采矿区的大都市,有许多城市舒适设施。 虽然到19世纪60年代初,此地大部分黄金地区已开采,但直到1870年,这里仍活跃。 1899年的一份采矿公告表明该地区的黄金总产量价值近250万美元。
中国营地,是加州历史地标,它的地标号码是#423。如果你对此感兴趣,不妨走一趟,很有意思。
泡在甜水里长大的美国华人后代,到这里走走,会发出如何的感叹?
对我来说,三个闺蜜在一个华人荒弃之地买房,这本身就是很有趣的故事。
【作者简介】鲁鸣,当代旅美诗人,旅行摄影达人。毕业于南开大学哲学系和社会学系,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医学系社会心理学专业,艺术和哲学双硕士(ABD)。诗发表于中国《诗刊》《星星》《香港文学》《诗潮》《北京诗人》、台湾《现代诗》《笠》《创世纪》《秋水》《双子星》《两岸诗》等众多顶尖诗刊以及海外《纽约一行》《今天》《新大陆》等。全球第一个网络诗刊《橄榄树》创办人之一和编辑。已出版文集《缺少拥抱的中国人》,长篇小说《背道而驰》《缠绵的狗尾草》,诗集《原始状态》《神秘状态》,专著《软能力》。作品多次获得汉新文学奖,台湾首届新诗双子星奖和美国五大道小说奖等其他奖项,被选入各种文本。
出处:见配图右下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