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曾执掌ASML尖端技术的科学家,正为中国开启通往先进芯片制造的新路径。他是谁?他带回了什么?又如何在西方封锁重压之下,悄然助推中国EUV光刻实现“从无到有”的跨越?
4月29日,在高端芯片制造最关键的EUV光刻技术上,中国终于传来重量级突破。根据《中国激光》杂志发布的最新研究,一支由前阿斯麦光源技术负责人林楠领导的科研团队,在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搭建了具备国际竞争力的EUV光源实验平台。这项重要成果,不只是技术进展,更是对西方技术封锁的一次有力回应。
作为半导体制造领域"皇冠上的明珠",EUV光刻技术凭借13.5纳米的极紫外波长特性,成了突破7纳米制程节点的唯一技术路径。目前全球EUV光刻机市场形成ASML独家垄断的局面,其技术核心在于掌控了等离子体激发技术——通过20千瓦级二氧化碳激光器精准轰击锡滴产生13.5nm特征谱线光源,这项被称为"驾驭光子艺术"的尖端技术构筑了ASML的绝对优势。EUV光源的突破不仅关乎光刻机整机性能,更是打开3纳米、2纳米乃至埃米级制程大门的工艺钥匙。
林楠,这位曾任ASML光源技术负责人、师从202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拥有110余项国际专利的科学家,2021年全职归国,在中科院下属机构创立先进光刻研究小组。短短四年时间,他和团队就完成了从理论到平台的跨越。在最新发布的论文中,他们公布了一项关键数据,其搭建的EUV实验平台在激发锡等离子体时,转换效率达到了3.42%,不仅超过荷兰、瑞士等国际顶级高校的研究水平,更是逼近了商用设备二氧化碳激光方案5.5%的效率极限。而这,仅是开始。
与ASML主导的二氧化碳激光驱动路径不同,林楠团队另辟蹊径,采用固体激光驱动方式。这种技术路线在过去虽不被主流采纳,但在近十年的高速发展中,其能量密度、转换效率和系统稳定性都有显著提升。尤其是其小体积、高电光转换效率的优势,使其成为未来EUV光刻设备理想的“替代方案”。如果进一步优化实验参数,该团队推算其理论最大转换效率可逼近6%,有望反超目前全球商用最高水平。
这一研究的意义,不只是一次参数领先。它打破的是西方封锁构筑的“技术神话”,证明中国科研完全有能力在关键领域走出自己的路。美国曾以国家安全名义,多次逼迫荷兰禁止ASML向中国出售EUV设备,还为了彻底遏制中国光刻机的发展,施压荷兰理工大学不许接收中国留学生,同时极力阻挠和迫害欲归国的中国科学家。2019年起,禁令逐步升级,ASML至今未向中国出口过一台完整EUV光刻机。而中国,恰恰在封锁最严的时期,悄然完成了基础研究到平台搭建的飞跃。
面对林楠团队的突破,ASML仍在嘴硬。其CEO富凯在不久前公开表示,中国确实有能力搞出EUV光源,但要造出完整EUV光刻机,还需要“很多很多年”。这句话似曾相识——当年他们也曾说中国在低端芯片上永远无法突破。而现实却是,一次又一次被打脸。
事实上,中国早已不是那个缺芯少魂、等待输入技术的国家。从中微半导体在刻蚀设备上的持续追赶,到华为麒麟芯片的回归,再到长光所、中科院系统布局的EUV核心组件攻关,中国科研正以“模块突破、系统集成”的方式,拼出一台属于自己的EUV设备。而林楠的光源实验平台,正是这张拼图中最关键的那一块。
与此同时,ASML也没有完全掩饰内心焦虑。其2024年财报显示,中国大陆首次取代中国台湾,成为ASML第一大市场,占其全球营收36%以上。尽管面临美国不断施压,这家公司依然决定在北京设立回收与维修中心,以求“曲线留人”。这恰恰说明,即便是西方产业巨头,也无法脱离中国这个全球最大、增长最快的半导体市场,即便美荷再予以阻挠,也拦不住海外学子的拳拳爱国心。
如今,国际局势的变化也让“技术脱钩”的空间在日益收窄。半导体是一项高度全球化的产业,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立完成全流程。美方的胁迫手段固然可以短期奏效,但长期来看,只会刺激中国加快自主创新的节奏,推动技术从“跟跑”转向“并跑”乃至“领跑”。
而这正是林楠和他背后的科研群体所代表的价值。他们不追名逐利,不喧哗炒作,却在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能”的技术点上稳扎稳打。他们是被打压中生长的火种,是逆风而行的答卷者。
从3.42%的转换效率到完整光刻系统,前路依然漫长。但回望来时路,中科院"超分辨光刻装备"打破绕射极限、清华团队研发新型EUV光刻胶、上海微电子28nm光刻机进入量产,这一系列的火种,终将燎原。当林楠以十年磨一剑的坚守突破物理极限,他们书写的不仅是技术参数,更是一个民族在科技长征中的精神坐标。
出处:头条号 @国关大侠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