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BC透露了瑞士会谈的一些幕后故事。报道称中方很淡定,并且在取得了重大进展后,还说了一句话。
“好饭不怕晚,无论什么时候发布,这都是一个大新闻,对世界来说都是好消息。”
相比之下,美国在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后,很兴奋,想早点发布消息。
在去瑞士之前,美国这边的人,一直拼命地告诉大家,要降低预期,别指望什么重大成果,能谈能见面就很好。
最后的结果,应该超出了很多人预期。
第一个意外是削减税率的幅度,非常大,美国这是想通了吗?
贝森特在出发前,公开在美国媒体面前说,没指望获得重大成果,认为能够见面,坐在一起,就算是成功了。
对于税率,美国这边甚至放出过消息,认为从145%的税率降到80%的税率是合理的,如果50%对方能同意,那就是彻底的胜利。
但最后,双方同时税率各自大幅砍掉115%。
中国对美国商品加征的关税,从125%降到了10%,4月2日之后,互相之间只保留了10%的新加关税。
另有24%的新加关税,暂停实施。
且中国对中重稀土管制还在继续。
能从145%回调这么多,这说明美国这次真的是奔着谈判去的,不是漫天要价,而是为了理性地解决问题。
这个结局,是意外,也不算意外。
因为降低税率是相对容易的操作,是双方最可能达成的协议。
这也意味着,美国在搞对等关税这一个多月,最后加了一个寂寞,但公平地说,降低关税,是值得鼓励,皆大欢喜的事儿。
这也确保了双方以后可以继续坐下来谈。
90天时间,还可以谈一些更难解决的事。
第二个意外是,没想到美国态度变得这么大。
贝森特出发前,一方面拼命降低美国这边的预期,一方面故意说美国这边占优势。
放了很多烟幕弹。
他在接受媒体的采访时说,中国手里没有牌,只有一对2。因为有900-1000万工人在从事对美出口,肯定扛不住。
其实大家都知道,美国的压力也极大。
第一季度的经济增长,3年来首次收缩,如果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谈不好,股市铁定是要跌一波。
大部分的经济专家、企业老板,都不断提醒,美国可能陷入经济衰退。
在美国,经济是最大的议题,没有之一。
会谈这几天,美国媒体也描述了港口5年来一个罕见的萧条景象,洛杉矶的港口没有船,也没有卸货。
在这种情况,美国继续打“口水仗”,想表现的更强硬一些。
而且主动给自己加了不少戏。
在中国说,是美方多次通过各种渠道表达求面谈后,美国媒体也一直追问,是不是这么回事,这边不仅拒绝承认,还说让中国那边回去查查文件。
这些信号,其实也反映了美国这边,心理很矛盾。想有成果,又担心失败。
尤其是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过去这一个多月,几乎没有给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留任何面子。
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如果谈不好,其他人谈了,也没意义。
CNBC的报道说,到了瑞士后,美国这边参与会谈的格里尔发现,双方反映出的分歧,可能没有想象的那么大。
那么,这是一个最终的结果吗?
考虑到这一届美国还是很任性的,这个问题确实需要问一下。
CNBC报道说,美国媒体一直有担心,这是不是一个最终的结果。贝森特也回复了,“他完全了解讨论的情况。”
这说明,协议结果是双方认可的,他知道谈判的过程和各自放出的条件。
除非他再次言而无信。
对于美国人来说,这个协议是贝森特的加分项,相比于那些关税疯子,贝森特还是很理性的。
在对等关税暂停90天后,核心团队的这些人其实是分头谈判的,有的人负责印度,有的人负责英国。
贝森特负责和中国谈,他的表现显然超出了其他成员。
这一届的白房子,核心成员虽然没有上一次动荡,但是问题也很多。
目前为止,一个卷入了信号门丑闻,也一直被讨厌。
一个已经因为信号门丑闻离开了。
一个负责和印度谈判的,在初步达成意向的时候,兴奋地喊,签了、签了、签了,结果到现在还没动静。
一个编外人员,已经淡出了效率部,去解决烧车的问题了。
贝森特无疑是全村最后的希望。
周日的时候,大人物说过,80%的税率是合理的,但他也说了一句话,财长有最终决定权。
这说明贝森特可能最终说服他,并且在他的心里,有更重的分量。
降低关税是第一步,接下来暂停的90天,才是双方真正的较量,也一定会非常激烈。关税这个障碍清除后,即使有火星子,应该也不会爆炸了吧。
出处:头条号 @美国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