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美国之后,我一边适应语言、一边重新认识世界,而真正让我意识到文化差异之大的,不是吃饭不喝热水,不是马路上没电动车,而是——怎么当爸妈这件事,东西方简直是两本天书。
那天,我们在社区大学的ESL课堂上读了一篇文章,题目是:《The Evolution of Parenting Styles in the U.S.》
文章开头就讲了,以前美国父母讲究“权威式教育”,但现在主流变成了“高沟通、高情感、低压制”的authoritative parenting。与此同时,还介绍了另外三种风格:
Authoritarian(专制型):“孩子就是要听话!”
Permissive(放养型):“随便,开心最重要。”
Uninvolved(冷漠型):“我有空再管你吧。”
光是看到这些分类,我就已经想起了我爸妈当年“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育儿方式。
老师发问:你小时候,爸妈属于哪一型?
我们开始了小组讨论。
韩国同学说,她小时候爸妈很严格,成绩一降就“反思人生”;墨西哥同学说,她妈妈超级温柔,从不打她,犯错了也只是“讲道理”;我点点头,说:“我爸就是authoritarian(专制型)的代言人,不允许顶嘴。”墨西哥同学张大嘴巴看着我,好像我刚才说的是“历史奇闻”。
我心想:中国父母要是听说“孩子可以谈判”,估计会先气笑。
美国父母讲“边界感”,我们爸妈讲“为你好”;
美国爸妈说“你可以不同意我”,我们爸妈说“你再顶嘴试试?”美国爸妈鼓励“表达”,中国爸妈练的是“服从”。
老师说:“Authoritative parenting combines clear rules with emotional support.”(权威型育儿结合了明确规则和情感支持。)
我默默想:我们小时候主要是明确规则,至于支持……是考试考好了才有的东西。
他们在夸奖中长大,我们在比较中长大
那堂课上我还发现一个特别大的中美差异:美国家长真的特别会夸孩子,随时随地,张嘴就来。
“你做得太棒了!”
“我为你感到骄傲!”
而我们呢?
从小听到的可能是:
“你看看人家隔壁小王写作业多快。”
“你这次考第十?别人家孩子可是全班第一。”
在美国,孩子从小被情绪价值包裹长大;
在中国,很多孩子在“别人家孩子”的对比中长大。
Permissive型家长:你成绩差没关系,你快乐就好?
轮到讨论“放纵型父母”时,巴西同学说:“我爸妈不太管我成绩,只希望我快乐。”我一脸震惊地问她:“那你晚上可以看多久电视?”他说:“只要不太吵,没人管。”
我心里默默想起我小学写作业拖拉时,我妈在门口用“你再磨蹭我就打断你的狗腿”的眼神盯着我。
Uninvolved型家长?我们全班一致皱眉
说到冷漠型家长(uninvolved),那种完全不关心孩子、不管吃穿也不管感情的家庭,大家脸上都写着:“希望只是少数。”
课堂结尾,老师问:“你们觉得哪种方式最好?”
我觉得中国式父母虽然有压力,但也有责任感;美式父母虽然尊重孩子,但有时真的太宽松了。
所以说,美国家长是“夸夸群”,中国家长是“卷卷群”——但都是爱,只是表达方式不一样。
“Maybe the best parenting is learning from each other.”(也许最好的育儿方式,是互相借鉴。)我们不是要选谁对谁错,而是找到适合自己孩子和文化的方式。
育儿这事,没有标准答案。那堂课之后,我对“parenting”这个词有了新的理解。我看见了不同文化里“养孩子”的方式背后,其实是对“什么才是好人生”的理解差异。
出处:微信公众号 @高尔夫辣妈在米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