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 meiguo.com 于 2025 年 8 月 14 日收到的消息 ‣ 华人律师近日在脸书分享的一个案例引发广泛讨论。一位来自中国的“苏姐”花了15年时间获得美国绿卡,但在2010年取得身份后,因过去10年在美国累计居住不足200天,被移民局取消了永久居留资格。
苏姐在获得绿卡后,于西雅图购置房产并安家,但由于在中国有稳定工作和年迈母亲需要照顾,她形成了固定的居住节奏:春夏季节在美国陪伴孩子,秋冬则返回上海工作。去年因母亲摔伤,她回国照顾了整整10个月,并在出发前申请了“回美证(Reentry Permit)”,同时准备了女儿在美国的学籍证明,自认为万无一失。
然而,今年4月她经旧金山入境时,移民官连番质问,包括她的西雅图房产已由朋友代管三年、最近两年的工作合同均在中国签订、医保和信用卡账单的地址均在中国、甚至美国超市会员卡也处于休眠状态。面对她“持有回美证、女儿在美国上学”的解释,移民官回应称“回美证只保证你能入境,不等于你把美国当家”。一周后,她收到移民局的拒绝信,理由是“长期离境、缺乏实质生活关联”,绿卡被正式终止。
律师指出,类似案例并不少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华人绿卡持有人在入境时被质疑是否将生活重心放在美国。有湾区会计师因疫情三年间滞留中国,虽然保留了加州驾照,但因银行账户长期无消费记录,被认定未维持生活中心。也有德州工程师长期派驻中国分公司,每年回美不足两个月,即便持有回美证,仍被认定工作和家庭重心在境外,身份被放弃。甚至有纽约退休华人因缺乏社区参与记录,在申请入籍时遭到拒绝。
她解释,美国移民局判断“是否常住”的标准,不在于是否拥有房产或家人是否在美国,而是看本人是否在美国有真实的生活痕迹。例如驾照是否有效、是否参与孩子学校的活动、是否使用美国银行账户和信用卡、是否在社区有活跃的社交往来等。如果只是被动地待在美国,而没有积极参与当地生活,例如不办图书馆卡、不参加社区活动、不参与志愿服务,也容易被认为缺乏融入迹象。
移民局更倾向于看到一整套相互印证的生活轨迹,比如是否亲自缴纳水电费、是否有邻居作证其长期居住、外卖和购物寄送地址是否在美国等。她建议,尤其是女性移民者,应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真实居留证据,比如用美国手机号绑定购物平台和社交账号,将部分理财资金转入美国账户并保持活跃消费,加入当地妈妈群或兴趣小组,定期向美国慈善机构捐款或参与志愿服务,积极与子女学校保持联系。如果因家庭或工作原因需长期离境,也应想办法保留与美国的持续互动,例如委托亲友帮忙维护物业、定期支付账单,或每年多次短期回美,避免被认定为完全脱离当地生活。
她强调,绿卡不仅仅是一张身份卡,更是在美国生活状态的体现。在移民局眼中,真正能保住身份的,不是你拥有多少资产,而是你是否在这里生活、融入并与社会保持紧密联系。把生活的重心踏踏实实地放在美国,才不会在某一天,像苏姐一样,眼睁睁看着多年的努力付诸东流。
综合自网络信息